fbpx Web Interstitial Ad
新城健康+

命案慘劇揭露精神病患者欠支援 精神科醫生:疫情後需求更大

新城健康+精神

本港近日接連發生命案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當中鑽石山荷里活廣場謀殺案更令大眾關注精神病患支援不足問題,有精神科醫生也表示,時間不足是面診新症的困難之一。醫衞局轄下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將於本周五(6月9日)開會,討論醫管局精神科服務模式及人手等4個事項改善。


張正平醫生曾於九龍醫院及大埔醫院任職精神科醫生。他分享,當時每節門診時間約有20至30名覆診病人,加上1名新症病人,時間不足永遠是最大的困難之一。

醫管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共約29.3萬名精神科病人,同期公營醫院有385名精神科醫生,平均每名醫生跟進761名病人。醫管局精神科醫患比例嚴重失衡,平均1名醫生要面對761名患者,醫衞局轄下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指情況不理想,建議增加人手及加大公私營協作等,長遠增加培訓名額改善問題。

治未病-基層醫療-醫療專科-精神科欠支援

醫管局對近日涉及精神科病人的不幸事件表示深表關注,醫管局精神科統籌委員會代表蕭慧敏醫生發表公告呼籲市民與醫護人員攜手合作,加強對精神病患者的支援和了解,避免標籤化精神病患者,以促進他們康復和重返社會。蕭醫生說:「大部分病情穩定的精神病患者於痊癒後都可以重新融入社會。有暴力傾向的人為少數,嚴重攻擊陌生人的情況亦非常罕見,希望市民不要對精神病患者標籤化。」


目前,全港公營醫院的精神科專科門診診所均實施分流制度,確保病情緊急並需要及早診治的病人獲得優先跟進及治療。新轉介個案通常先由護士按標準評估分流,分為緊急、半緊急和穩定個案。

張醫生指出,如果病人表現出有傷害自己或他人的傾向,懷疑為思覺失調患者,或病情較嚴重的個案就會歸類為「緊急」個案,但亦非可以立即會見醫生。

參考醫管局最新數據,精神科門診共有51,271個預約新症,經分流的預約新症輪候時間如下:

治未病-基層醫療-醫療專科-精神科欠支援
醫管局的分流目標是把緊急及半緊急新症的輪候時間中位數,分別維持在兩個星期和八個星期之內。

醫管局精神科門診的預約新症個案每年遞增,張醫生於私人執業期間也發現同樣情況。他認為疫情開始後,病人的數量越來越多。他同時指出,臨床上情緒病人較多。

「(疫情開始)病人多數要面對一系列生活上的困難,情緒低落,心情變緊張焦慮,擔心較多,亦容易出現失眠。」張醫生說。

治未病-基層醫療-醫療專科-精神科欠支援


資源有限,需求增加,病患輪候的時間可見會越來越長,間中會否出現忘記覆診,導致錯失治療機會的情況呢?張醫生指,一般病人都會按時覆診,而只要持續接受治療,病患的病情通常都得到改善。不過,病識感較弱的病人可能會覺得自己沒事,而沒有覆診。此時,護士會通知主診醫生,醫生會根據個案風險,例如病人會否傷害自己、傷害他人行為等等,轉介給社康護士聯絡及跟進。


現時醫管局的精神科是以團隊形式提供服務,透過跨專業醫療團隊(包括醫生、護士、臨床心理學家、職業治療師和醫務社工等),因應病人病情的嚴重程度及臨床需要,提供全面和具連貫性的醫療服務,包括住院、門診、日間復康訓練及社區支援服務。

治未病-基層醫療-醫療專科-精神科欠支援

張醫生強調,每個精神病個案的症狀都十分獨立,難以一概而言,就算只是輕度症狀,也難以「一刀切」,斷言不覆診也可以自行復原。

他指出,情緒病個案治療主要分為三方面: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生活調息。「輕度個案可能不需用藥,但我會建議安排心理輔導,解決心結,幫助復原。」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最好由醫生安排和跟進,而等待覆診期間的生活調息,張醫生建議病患多做讓身心舒緩的活動,例如做適量運動、均衡飲食、作息定時、尋找新的興趣、多與親友社交等等。

治未病-基層醫療-醫療專科-精神科欠支援

鑽石山荷里活廣場上星期五發生的謀殺案,39歲男疑犯被控兩項謀殺罪,兩星期後再提堂,被告期間還柙小欖精神病院。社會福利署晚上在鳳德社區中心舉辦情緒支援講座,有30名市民參與。

醫管局發言人表示,市民如出現不安、驚恐、憤怒、睡眠困難、在腦海中不由自主浮現事件、迴避相關人和事,以及勾起過往創傷回憶等反應,很有可能已產生急性壓力反應。當局強調,每個人出現的反應不同,有需要時應立即尋求專業醫護人員協助。

另外,深水埗發生的三死倫常命案發生後,醫管局的精神健康專線接獲45宗相關個案。市民若出現不安情緒,24小時運作的醫管局精神健康專線會為市民提供情緒支援,有需要市民可致電24667350,毋須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