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Web Interstitial Ad
新城健康+

心血管病與中風風險 | 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邵家樂

中風是一個可怕的突發性疾病,50歲以上因中風而導玫殘障或提早死亡風險是所有疾病之中排第二,一旦患上中風,身體功能或多或少亦會受到影響,如未能獲得適當治療的話,更有死亡風險。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邵家樂指出,中風是可預防的,到底有甚麼預防方法呢?

所有血管均有機會出現中風

主持:今天邀請了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邵家樂醫生,主題是心血管病與中風風險,其實心血管出現問題與中風是否存在必然關係?

醫生: 五十歲或以上人士因中風而導致殘障或提早死亡風險是在所有疾病當中排第二。中風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缺血性中風,即是供應腦部的血管因血管收窄,或心源性血塊阻塞,引致腦部缺氧,是中風最常見原因;另一種為出血性中風,即腦部血管撕裂,從而產生血塊,令病人產生中風的徵狀。因此,無論是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風,都與血管有關,若心血管出現毛病更會增加中風機會。

主持:中風是否一定由心血管帶動,發展至腦部出現問題?抑或腦部血管會獨立地呈現問題?

醫生: 其實不只是腦部或心臟,循環系統所有血管都有機會受到不同因素影響而出現病變。例如腦血管出現問題導致缺氧,便會出現中風徵狀;又例如心臟血管收窄或阻塞,則會出現冠心病、心肌梗塞的徵狀;另外如周邊血管毛病,病人可能在走路時出現痛楚,這些徵狀也是因缺氧所引起,所以心血管問題只是籠統的名稱。

主持: 一旦中風可能會出現半邊身癱瘓等障礙,中風可以透過心血管檢測及早預防嗎?可以查到中風的風險嗎?




醫生﹕ 是可以檢查到,但病發前大部分人也沒有特別徵狀,只有少數人可能在大中風前,曾出現短暫性中風或小中風,情況和心臟病一樣,有人可能會有心絞痛的徵狀。如不及時處理,嚴重可能會出現持久的心絞痛,甚至心肌梗塞病發。

主持:如果有中風家族病史,似乎會增加中風風險。雖然身體感覺不到,但有沒有自我檢查,助我們評估未來兩年自己有否中風風險?

醫生﹕ 其實檢查有很多種,定期量度血壓已經是一個重要的檢查,因為不論是心臟病或中風,高血壓是其中主要的風險因素。除非血壓極高出現急性高血壓併發症,大部分人即使血壓高,也沒有什麼徵狀,因此較難察覺。另外,除非血糖太高或太低,糖尿病也不一定會有明顯徵狀。血脂膽固醇不正常亦是風險因素,且隨著時間風險會越來越高。一般建議有三高、家族病史的人士、健康人士到達特定歲數,均需要定期量度血壓。十八歲以上人士,應最少每兩年量度一次血壓,檢查血壓是否正常,六十五歲以上則應每年做一次檢測。四十五歲以上健康人士應每三年做一次血糖檢查,了解血糖水平是否正常,有否需要作進一步檢查。


定期檢查減風險

主持:甚麼檢查可以看到腦部有否中風風險?

醫生:腦部血管出現阻塞未必出現痛楚或明顯病徵,令病人很難在病發前透過檢查找出原因,除非病人曾有小中風病徵,否則幾乎沒有任何跡象。


我們會利用「佛萊明漢(Framingham)風險指數」,以病人年齡、性別、有否吸煙習慣、血壓及膽固醇水平等,評估病人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這個風險評估模型是以外國人資料為基礎,因此評估結果對中國人來說不一定準確。為此,有學者根據中國人的資料製作相應的風險模型(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收集其性別、年齡、收縮及舒張壓有否偏高、有否定期用藥、吸煙習慣、有沒有糖尿病、體重指標等,衡量個別人士在往後十年出現心臟病、缺血性中風或出血性中風的風險。此模型背後約有五十萬人作為數據參考,因此其準確度對中國人更有參考價值。

主持: 甚麼類型的人士有中風的高危因素,是否三高或肥胖、吸煙問題等人士,會有高風險出現中風?



醫生:有研究指出,九成的中風個案是由十個可改變行為或生物醫學風險引致。部分可改變因素包括吸煙(吸煙者中風風險比非吸煙者高三分之二)、有酗酒習慣人士、飲食中吸收過多鈉質及糖分(進食過多加工肉類、飲用過多含糖飲品);在香港,大部分人長時間坐在辦公室,缺乏帶氧運動,同樣會增加中風風險;另外若有中央肥胖,中風風險亦會增加;血壓高更是最主要中風風險因素。

若血壓持續高於上壓140、下壓90,甚至更高,代表已罹患高血壓。血壓高人士的中風風險比正常人士高出三倍。心房顫動、心臟結構有問題人士,例如曾有心瓣膜病歷或曾經出現心肌梗塞,也會增加心源性中風風險。

小中風不可忽視

主持:所謂的小中風,看來是個機會讓病人提高警覺,及早進行檢查,但不是所有人都有先兆?

醫生: 不錯,並非每個病人都有先兆,要觀察中風病發,醫學界常以「談笑用兵」作為口訣。「談」是指說話及表達能力出現障礙;「笑」則是指面部活動不對稱或嘴歪;「用」是指手腳不協調、出現感覺異常或突然無力;若出現這些徵狀便要立即找救「兵」。此外,部分個案可能出現突然失明,多為單一眼睛失明;另外有些比較難察覺的病徵,譬如突然吞嚥困難、暈眩、走路失去平衡、劇烈嘔吐,可能也是中風警號,如情況持續,要立即求醫檢查。

主持:邵醫生,在你的臨床經驗當中,中風病人曾經有小中風經驗的個案數目多嗎?

醫生:比較多情況是病人忽略中風的警號,例如手腳無力,病人可能以為晚上睡覺壓住手腳而令手腳無力;或者有病人出現面歪,未意識到是中風的警號,錯失黃金急救時間。


主持: 當病人出現小中風後,可能數10秒至1分鐘已經回復正常,但會否很快再出現第二次大中風?


醫生: 其實短暫或輕微中風後,再出現中風機率比較高,所以絕對是一個警號,而曾出現「談笑用兵」的警號,病人需要立即求醫,找出現短暫中風或小中風的原因。假如大中風,現時已有藥物,如溶血栓藥物、手術等方法,協助溶解或取出血塊,但始終腦部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最好是及早預防或在病情初期時便處理,減低腦部受損機會。

病發後4.5小時為黃金搶救期



主持:中風分為缺血性及出血性,兩者的影響性或嚴重性有不同,是嗎?

醫生: 中風的嚴重性最主要視乎腦部受損位置及大小,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風皆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危險性和損傷。出血性中風血塊會壓住神經線,影響腦部機能;而缺血性中風可導致腦細胞缺氧,同樣會令腦部機能受傷。

主持:中風的搶救黃金時間是甚麼?

醫生:現時由開始出現中風症狀發起四個半小時內,經醫生詳細評估及進行腦掃描,排除不適合打溶血栓藥物因素後,便會考慮使用溶血栓藥物治療。溶血栓藥物雖然可以幫助病人改善血管栓塞,但亦存在出血風險,所以醫生在評估過程中會仔細平衡利弊。如中風情況嚴重,醫生會考慮進行血管造影,檢查病人有否出現大血管阻塞;如有大血管阻塞,在一定時間內可以施行微創手術嘗試取出血塊,減低對腦部的損壞。

如何治療’爆血管’?


主持:如果是出血性中風,即是「爆血管」的治療又如何?



醫生:最重要是血壓控制,因為高血壓是導致血塊擴大的主因,所以「爆血管」之後,需要更嚴格控制血壓。如血塊過大或在後腦位置,便有機會需要做手術減輕血塊形成的壓力,減少因血塊壓著重要組織而造成嚴重併發症,同時增加病人的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