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Web Interstitial Ad
新城健康+

女士情緒問題 精神科專科醫生趙珮瑜|集氣心友會

香港現代女 性大多同時要工作及照顧家庭,面對生活上不同的壓力﹔加上疫情關係,在家中負起家人起居飲食及抗疫的重任,以致女性情緒容易受到困擾。精神科專科醫生趙佩瑜醫生表示,女 性有情緒 問題 機會率比男性高,如﹕抑鬱症、焦慮症、驚恐症、飲食失調及厭食症等,都是女性比較多。而抑鬱症及焦慮症,女性與男性患者的比例為2:1。女性患者較多的原因有很多,如﹕女性較主動將問題傾訴,亦較願意去求助,以全球不同數字顯示,女性數字的確較男性高。

節目重溫︰

女性較易有情緒問題?﹗荷爾蒙成患病主因

由於女性受到荷爾蒙所影響,於經期前後、產前產後,會有少許抑鬱或焦慮﹔而到了更年期時,亦會出現一些脾氣、焦慮的情況。加上不同年紀面對不同經歷,每一個年齡層都有機會出現抑鬱問題,由二十多至八十歲都有,要時刻關心身邊家人及朋友。趙醫生指出,如遇上情緒問題時,大多病徵是情緒難以放鬆,經常記掛着未完成的事情,難以入睡、或較易睡醒,難以開懷地感到開心,這些都是壓力過大的警號。趙醫生認為如果察覺到自己情緒開始有壓力爆煲情況的時候,作出適當處理,便能夠避免出現情緒病。

與情緒有關的身體狀況

有聽眾來信指,她於2005年確診抑鬱症,經歷過自殺,並有焦慮及腸易激問題,但得不到朋友及家人的諒解,幸好有2個小孩,令她為小孩成長而堅持。趙醫生指聽眾的腸易激跟焦慮症有所關連,因為精神不能放鬆的時候,身體容易出現各種不同的症狀,腸易激是其中一種,會經常肚瀉、肚痛、腸抽筋、胃部有很多風等,令患者困擾。

如聽眾去求診的話,醫生會先檢查及處理腸道問題,如確定腸臟未有出現問題,會從精神角度進行診斷。要了解壓力來源,幫助病人處理﹔又或從心理上,幫助患者轉換思想模式,以增強處理壓力的能力。如確診抑鬱及焦慮症,藥物是一個有效的治療方法。當出現抑鬱或焦慮,其實不只是情緒感覺問題,是腦內分泌,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出現失調的情況,透過服用藥物可以調整失調的分泌,抑鬱及焦慮的症狀便會慢慢減退。


產前/產後抑鬱

產後抑鬱在香港較為常見,有10多個百份點,平均每10個媽媽最少有一個或以上會出現。而產前抑鬱是懷孕期間的荷爾蒙變化,令到產生抑鬱,很多時候在懷孕第二或第三階段,會出現情緒變化,便稱為產前抑鬱。

產後抑鬱除了一般的抑鬱症症狀,經常情緒低落,覺得自己沒用處、沒能力之外,還有是圍繞着嬰兒的想法,覺得自己不能好好照顧嬰兒,不能給最好的予嬰兒,甚至覺得自己連累了嬰兒,很多負面想法均是圍繞嬰兒的。所以如能幫助媽媽讓她好好休息,可以令她產後體能上能復原﹔加上不要只關注嬰兒,同時要關注媽媽,這對媽媽有很大幫助。

如產前產後抑鬱的情況,藥物要加倍小心處理,孕婦患產前抑鬱的話,有些藥物不宜服用,有機會影響胎兒成長。患者如懷孕的話,要告訴醫生,讓醫生可揀選能配合懷孕情況且能有助病情的藥物。亦可考慮非藥物處理方法,例如心理治療,但心理治療對於某些症狀未必幫助太多,例如﹕失眠,透過心理治療可以幫助她放鬆,幫助失眠情況,但需要時間較長,所以藥物對孕婦來說,是一個有效和有用的治療方法。

感情問題

感情問題亦是女性患上情緒問題的原因之一,如遇上丈夫曾有外遇,太太一直未能釋懷,常感自責、內疚、憤怒,覺得面子及尊嚴很低,不知如何繼續下去。而丈夫亦有感內疚,得不到太太原諒,雖大家沒有分開,但雙方相處不好。趙醫生建議可以去專業輔導,重建婚姻關係,以這件事情作起點,重新出發,慢慢重建信心,如果出現情緒問題,其中一方甚至雙方都出現抑鬱症,都需要去治療。趙醫生曾經有成功個案,夫妻重獲美滿生活。

單親家庭女性面對壓力亦較大,曾經受過創傷,加上獨力照顧子女,當有機會接觸投緣異性時,或擔心對方與子女相處的情況,而沒有繼續發展。子女長大後,自己仍是單身,久而久之與子女的關係變得不是很健康的緊密情況,非常依賴子女於身邊。當子女拍拖、工作,少了倍伴後,孤獨感便產生,所以要幫助單親媽媽建立自己的生活,如認識合適對象、建立自己的生活,例如工作,朋友圈、嗜好等,便會有一個較健康的相處關係。

喪偶引發的情緒問題亦多見,由結婚到生兒育女,到老年時因為配偶生病,照顧一段時間後去世,一時間不能放下,因為照顧伴侶期間放下了自己的嗜好、工作、朋友,當陪伴去世時的失落感會很大,子女及親友亦不能代替喪偶的寂寞和失落。而突發性喪偶要面對很多實際上的困難,如經濟上及照顧子女上,所以面對的打擊會很大。


能面對情緒才是成功男士

在香港這個人煙稠密的地方,男士的情緒問題算是嚴重,麥醫生指遇上疫情,現在巿民多出外遠足、跑步,甚至自拍,這其實是個不錯的宣洩自己不快情緒的方法。

要男士主動分享自己不愉快情緒並不容易,麥醫生希望透過不同層面,帶出遇到不開心的情緒是很正常的,如感到不愉快,可以找信任的、談得來的朋友抒發心事,不要把情緒壓抑着。不開心情緒,會出現於任何人身上,不論是基層的、還是專業人士﹔因為每一個人需要面對的事情不同,感受亦不同﹔最重要是能勇於面對自己的情緒問題,不要壓抑,以免令問題增長。


家人朋友如何幫助患者?

如出現抑鬱情況,患者未必會主動求助,覺得求診是一種懲罰﹔有的覺得求醫表示自己軟弱,覺得自己意志不夠堅強,要靠自己,不希望靠別人或靠藥物幫助﹔所以趙醫生認為要與家人或朋友先建立一種能溝通的關係,令患者真心向你傾訴,同時身邊人亦要真心聆聽及接納他﹔第二,要找出不願意去求診的原因,會否是觀念上的問題,有時患者會覺得靠藥物不太好,擔心服藥後會否出現不能停藥的情況,這些都是常見的繆誤,要先去了解,然後才能幫助他,應該會較容易說服他去接受治療。


改變思考模式

如面對實際問題,例如財政問題,並不是不去想或不去憂慮便能解決問題。但有時如果一個人思想較負面,或較為完美主義,不能容納任何瑕疵的,這類性格會比較容易有壓力,容納出現焦慮情況,所以透過調整對自己的期望,或對身邊人的期望,的確可以幫助減少壓力,從而幫助情緒問題。最後,趙醫生提醒,不要將精神問標籤化,任何病均有治療的方法。

節目最後趙醫生點唱Supper Moment的《沙燕之歌》,希望聽眾面對不同生活壓力,亦能保持年輕時的活力、朝氣,以堅毅的心去面對挑戰。今日多謝趙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