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Web Interstitial Ad
新城健康+

如何避免孩子養成消極態度?5大 動機 理論教你認清目標與危機|兒童發展及心理顧問梁志聰

要避免養成消極的態度及行為,先要理解行為背後的 動機 。筆者認為動力主要來自兩個元素:目標與危機感。為要達成目標,我們需付出努力;抗衡逆境更要持續地付出努力。今次先跟讀者從 動機 論去理解追求目標的 動機 。

五大 動機 論

心理學上有5大知名的 動機 論(Motivation Theory):

1.需求層次理論(Maslow ‘s Hierachy of Need Theory)

2.雙因素理論(Hertzberg’s Motivation-Hygiene Theory)

3.成就動機理論(McClelland’s theory of needs)

4.期望理論(Vroom’s theory of expectancy)

5.X理論和Y理論(McGregor’s theory X and theory Y)

今次會從為人父母的角度去理解及了解如何應用。

1.需求層次理論

這是從人的個人需要去理解行為 動機 ,從最基本的生存基本需要(例如飽足/安全的居住環境),到最高層次的真善美,當一個層次的需求滿足了,便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例如當生活基本所需及安全得到保障,才會追求心理滿足,如被認同和成就感等,所以在教養上,除了要滿足子女的基本需要外,父母的認同和接納,會成為子女追求成就感的動力。

動機
圖表來源:作者提供

2. 雙因素理論

這理論將 動機 分為兩種因,其一是能減少不滿的因素(Hygiene factors),當有這些元素時,動力並不一定會提高,只是會減低不滿意的程度。應用到學習上,例如良好的文具、課本的趣味性、學校制度,當具備這些因素時,學生可能表現得並不討厭學習,但未必會愛上學習。

另一種是動力元素(Motivator),例如學科本身的趣味性、成績、認同感(例如常被讚賞數學很「叻」)、有沒有合適的挑戰性等。當具備這些元素,學生便會更容易產生追求更佳表現的動力。

動機
圖表來源:作者提供

3. 成就 動機 理論

成就 動機 理論發現,那些具有強烈成功感追求的人,總想將事情做得至臻完美,獲得更大的成就,他們會在處理難題,抗衡逆境的過程中,顯得極為積極。動力的目標不是單純追求物質回報。最後,歸納出三個最大的推動需求:成就(Achievement)、權力(Power)、歸屬(Affiliation)。所以參加一些競爭性較低的比賽(成就)、給予子女在一些活動上有自主權(權力)、參加團體活動(歸屬),例如合唱團、樂團、朗誦隊皆有助提升子女的動力。

動機
圖表來源:作者提供

4. 期望理論

這理論認為 動機 主要與期望回報有關,其一是否相信他們的付出確實會得到回報;其二是否相信他們的回報與付出合乎比例及成本效益。

筆者教導過不少資優學生,他們像天生有計算成本效益的能力。曾經有幾位資優生,父母發覺他們變得對學習提不起勁而來求助。接觸之下,他們不約而同都本是成績名列前茅,但又未至於是三甲常客。其中一個失去學習熱忱的原因是他們覺得要獲得高一等級的成績,所付出的代價太大,要犧牲很多時間,而且也未必成功。與其徒勞無功,他們便選擇輕輕鬆鬆,維持當下的狀態最划算。其後,透過一些為他們特定的課程,他們的學習態度才有所改善。

動機
圖表來源:作者提供

5. X理論和Y理論

X理論較接近傳統東方的教養文化,認為人的本性是懶惰和被動的,工作越少越好,可能的話會逃避工作。大部份都是缺乏進取心,只有在指導和監管下才願意接受工作,因此管教者需要對他們施加壓力。

Y理論有點像創科公司的人事管理理念,認為人並不抗拒工作,即使沒有外界的壓力和處罰的威脅,他們亦會努力工作以達到目的,並相信人具有自我調節和自我監督的能力。只要在適當的條件下,人們不僅願意接受工作上的挑戰,並會承擔責任。  這樣才能有創新思維去解決問題。

以上兩者皆是從人性本質去理解 動機 ,作為家長要了解自己子女的特性去教導,有選擇X理論而成功的虎媽;亦有採用Y理論而栽培出年青科學家。因材施教是應用這個理論的重點。

動機
圖表來源:作者提供

總括而言, 動機 論可視為「推」力,善於應用,便可有效推動小朋友。而危機感則可視為「拉」力,同樣能提升動力。下期會跟大家分享如何以危機感「拉」動小朋友而又不影響精神健康。

梁志聰
兒童發展及心理顧問
兒童發展協會創辦人
中華藝術治療學會顧問
香港音樂治療及輔導協會顧問
香港棋院顧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