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溺 可算是水上活動之中,較常出現的意外 。隨着現時水上活動的項目比以往多元化,進行活動時所遇到的意外,亦較以往五花八門,但根據統計,有80%的遇溺是可以預防的。今日邀請到養和醫院急症專科醫生徐道誠,為大家講解一下出海活動時,應注意的地方,以及遇上常見意外及疾病的應對方法。
主持:今天邀請了養和醫院急症科專科醫生徐道誠醫生,主題是出海活動常見意外及疾病,夏天很多人參與水上活動,游水、潛水也有,惟有機會出現安全問題。徐醫生,無論在泳池、海灘,經常不少遇溺意外,我們初學游泳時,有什麼需要注意?
醫生: 初學游泳,無論是小朋友或大人,因不清楚自己需要做什麼,或小朋友可能因為泳池高度太深而觸不到池底,會忽然很緊張,導致容易下沉;所以建議早一點學游泳,而且學習時要量力而為。
主持:如果學游泳時不幸遇溺,有什麼方法可以預防意外?
醫生: 小朋友學游泳必須要有大人陪同,在未學會游泳或技術未純熟的情況下,應使用助浮裝置,例如水泡或水袖,並以循序漸進式的方法教導小朋友。大人應更份外留神,因大人可能過分自信,更易掉以輕心而引致遇溺,常見原因如下水前飲酒,而香港亦曾有遇溺死亡個案,是因為曾濫用藥物後游泳或出海。
主持:游泳時的身體狀態,有沒有特別地方應該要注意?如果有人不幸遇溺,獲救人士如果當時不清醒,是否便要用心外壓,應該怎樣做?
醫生﹕ 其實遇溺有不同程度之分,不一定導致死亡,在2010年美國心臟協會建議,不劃一定義所有遇溺。如果只是輕度遇溺,屬於只是喝了一點水或水入肺有嗆到的感覺,影響呼吸;嚴重遇溺則可導致腦缺氧,甚至出現心律不正情況,導致死亡。
心肺復甦法的程序,主要是先檢查遇溺者的脈搏、可否自行呼吸,如果沒有呼吸,一般會建議做心肺復甦法,與一般的心臟停頓不同,要先向遇溺者做2次人工呼吸,再進行心外壓的動作;一般而言,不論是大人或小童,單人急救是30次心外壓,再人工呼吸2次;另外在為小童急救時如果有兩人一同施救,可每做15次的心外壓,再人工呼吸2次。
下水前要了解身體狀況
主持:如果學會心肺復甦法,但很多年沒有用過,當遇到真正的情況,會很擔心有沒有做錯,反而令事情惡化。
醫生﹕ 沒錯,所以建議如果太久沒有練習心外壓,可定期到相關訓練團體再考核,甚至急症醫學院,也會提供相關訓練,讓大家重新核實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