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Web Interstitial Ad
新城健康+

健脾益氣法既可治氣虛便秘 亦可治氣虛泄瀉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中醫臨床副教授 黃志新

便秘 和泄瀉 是中醫臨床常見病證,便秘是指排便次數減少( 每週排便 < 3 次),糞便幹硬難下,或糞質不幹但排便困難。中醫根據便秘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的不同,將便秘分為腸道實熱(熱秘)、腸道氣滯(氣秘)、脾虛氣弱(氣虛秘)、脾腎陽虛(冷秘)、陰血虧虛(血虛秘)五種分型。


而氣虛秘,是臨床較常見的一種便秘,主要證候有:便秘,雖有便意,臨廁努爭,掙则汗出气短,便后乏力,面色㿠白,神疲氣怯,舌淡嫩,苔薄,脈虛。治法:益氣潤腸,代表方為黃芪湯,方中以具補氣較強功效的黃芪為主藥,白蜜除潤腸通便,還具益氣補中功效,當出現中氣下陷時可選用補中益氣湯。泄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而言。


致泄瀉的病因病機主要有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失調,脾胃虛弱,腎陽虛衰多種原因致脾胃功能障礙,而脾胃虛弱型泄瀉在慢性泄瀉中較常見,臨床主要證候有:大便時溏時瀉,水穀不化,稍進食油膩之物,則大便次數增多,飲食減少,脘腹脹悶不舒,面色萎黃,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健脾止瀉;代表方:參苓白術散。若久瀉不止,中氣下陷,出現脫肛,選用補中益氣湯。方中黨參、茯苓、白術,炙甘草為四君子湯,是健脾益氣代表方,補氣健脾功效明顯。


亦即是脾氣虛弱可產生便秘,亦可出現泄瀉,辨證上均要把握病機的關鍵脾氣虛弱,治療方法均是健脾益氣,因證型常有兼挾,便秘者健脾益氣又常與潤腸通便、助陽通便等治法配合;而泄瀉者健脾益氣又常以理氣、清熱、散寒、助陽、除濕止瀉等治法聯用。所以健脾益氣法是治療脾氣虛弱便秘或泄瀉的基本治法,對此中醫學有豐富的理論和臨床經驗記載,現代亦常被應用於臨床,解決相關的臨床問題。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黃志新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中醫臨床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