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運動能保持身體健康,但偶然有人於運動時猝死的新聞,實在令人憂心。如患有 心臟病 的人士,是否完全不能做運動 ?在選擇運動時,又有甚麼要注要的地方?今天邀請到養和醫院物理治師陳家銘,為大家講解 心臟病患者做運動時的注要事項。
主持﹕今天邀請了養和醫院物理治療師陳家銘。如果自己有心臟病,甚至乎已證實患有心臟病,還是否應該做運動?有些人如果從來不運動,但看到有機會在運動過程中,如在馬拉松賽跑期間突然猝死,實在令人擔心。
心臟病 不等於會猝死
物理治療師: 其實大家從新聞可能會知悉有時在激烈競賽、運動時猝死的事件,不論是訓練有素的專業運動員,還是業餘運動員,都曾發生過猝死或心臟病發的情況。
主持:今天除了談心臟病,就是運動時出現猝死的風險。世界各地有否做過類似的研究?假設有心臟病的病人,還適合做運動嗎?
物理治療師:究竟應否將猝死和心臟病劃上等號?答案是「否」。雖然如此,在猝死個案中,約8成至8成半的原因是源於心臟病,所以防止心臟病發作,就已經同時防止了大部分猝死的情況。
另外,其他猝死情況,可能與腦血管病、心臟血管疾病等息息相關,而風險因素也相類似。總括而言,以上情況令大眾將猝死和心臟病劃上等號,可能不是完全正確,但大眾需有防範的意識。
主持:提到猝死,往往都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發生,甚至乎在進行馬拉松、劇烈運動、健身時,突然心臟病發,部分人更在不幸離世後,才發現原來有隱性心臟病也不自知。今日話題就是討論患有心臟病是否也要鍛鍊心肺功能,但又怕運動過程中猝死,兩者之間應怎樣平衡?
心臟病引致猝死 年齡層為35歲
物理治療師:其實這個課題一直備受爭議,首先我們要關注心臟病引致猝死的年齡層,大概以35歲作為分界線,即分為35歲以下及35歲以上。
35歲以下是相對年輕的心臟病猝死,大部分是因為先天性心臟病,相對上徵兆較少,例如一個經常運動的年輕人,可能在校際比賽突然失去知覺,經過成功搶救後,之後照心臟超聲波才發現,原來有心肌肥厚等會引致心臟出現問題的因素。
另外一條界線是35歲以上,即步入中年,一般以男性較多,很多人有心臟血管粥樣硬化的問題,即是冠心病,八成以上個案在運動期間心臟病發。如果是35歲以上的猝死個案,常見是跟冠心病有關,而冠心病的猝死是有徵兆,但不少人會忽略,例如心翳、心痛、氣喘,或痛感延伸至膊頭、頸、背部,即使是少量的運動已經會出現氣喘、體力不支等,以上的情況都是徵兆
主持: 你提到有些人是比較年輕,不知道自己原來有先天性心臟病,或一些心臟有關的問題;另外就是35歲以上,某程度上已經有徵兆,不過沒有留意。
物理治療師:35歲以上的族群,正是男士常見患冠心病的族群,可能是源於他們的飲食習慣、有三高等問題,這些因素已經令身體發出警號,即使本身常做運動,都要留意這些警號。
主持:你剛到提到很多警號,但你作為一位物理治療師,是怎樣接觸到這些病人?
物理治療師:接觸這些病人有幾個途徑,部分是因為進行身體檢查時,發現膽固醇高或需要做篩查,意外發現心臟有問題,醫生在病人未病發前,啟動預防病發程序,譬如病人可能需要接受如通波仔、搭橋等手術,醫生會建議控制飲食及減重,配合運動治療,病人便有機會需見物理治療師,由我們建議及安排運動測試、體能測試等,再找出適合其水平的運動治療。
另外,部分病人可能曾經已出現嚴重心臟問題,例如在運動進行期間或其他情況,出現過心臟病發,接受手術搶救如急性通波仔,手術後的復原過程需要物理治療師幫助,透過運動鍛鍊,幫助心臟機能恢復。
此外,運動鍛鍊的安排亦需視乎病人的人生規劃,如病人本來是運動員,手術後也會繼續做運動員,要求會較高。我曾有一位病人在身體檢查後,需進行通波仔手術,而他本來是三項鐵人運動員,他的鍛鍊目標訂得很高,作為物理治療師要幫助他練習其恢復至以往的水平,過程會比較長;但如果是做文職的病人,只需應付日常生活,目標訂低一點亦可,例如應付到走平路、樓梯及斜路,輕鬆的跑步便可以。
翻查家族病歷
主持﹕如何可以盡量預防在運動過程中出現問題?例如先做檢查,再制定合適的運動?
物理治療師:相對可行做法,是根據家族歷史或風險因素進行篩查。譬如35歲以下患有先天性心臟疾病,包括有心臟肌肉、心臟傳導或心律不正的問題,建議家長需找出其家族有否出現過心臟肌肉、心臟傳導或心律不正等問題的病史,因為心臟問題很多時都受遺傳因素影響,而查找家族病史是一個重要而且預防成效大的方法。另外,35歲以下人士亦需注意有否發生過突然暈倒的情況,這亦是心臟病其中一個重要警號。
如果符合上述風險因素,就值得向心臟科專科醫生求醫,接受篩查,醫生通常會安排12導程心電圖檢查心臟傳導性,之後或再進一步做心臟超聲波,檢查心臟結構,這些方法有助及早揪出隱性心臟病。
至於35歲以上人士,建議先翻查家族歷史,了解其家族成員有否心臟猝死的風險。另外亦建議要定期檢查,檢驗血壓、血脂及血糖,了解有否超標。事實上,三高已經是心臟病的風險因素及誘發條件,如符合上述風險,加上有家族病史等,建議找心臟科專科醫生做詳細篩查,才考慮開始運動。
主持: 其實部分心臟血管疾病涉先天因素,那麼在做運動方面是否有地方需特別注意?
物理治療師:如果病人本身有先天因素影響,需視乎醫生的醫學判斷,究竟病人情況有多嚴重,是否需接受介入式或藥物治療等。如心臟血管有異常,或需做手術去改善;如果屬大動脈的異常,病人受到大力撞擊有機會破裂,以上這類嚴重情況需由醫生診斷。如果醫生認為病情在控制範圍內,病人日常可透過量度心率、血壓去監察自己,同時在運動期間,亦須量度自己的負荷反應。
剛才提到,有些人運動期間偶然會忽略自己身體信號,幸好現在很多人也會配戴運動手錶、心跳帶等裝置去監察。例如在跑步時有氣促,當你發現在同樣距離、同樣速度下,比較以往無故突然出現氣促;或心跳由每分鐘150下突然跳升至170下,這些因素都需要注意,不宜忽略。此外,心絞痛、心悸、異常氣促,甚至只是行一會樓梯已氣喘至頭暈眼花、暈厥昏倒,同樣是心臟病常見的警號。
為何部分人會忽略?原因可能是病人身處比賽中,心裡或有追求好成績的心理,想頂著不適熬過去;或是自身給予的壓力,此時就有機會忽略身體訊號。因此不論是35歲以上或以下,建議運動期間不忘留意身體訊號。
運動監察器 量度心跳
主持: 如何界定是適當的運動?
物理治療師:根據美國運動學院的研究指出,適當的運動是一星期進行150分鐘中程度帶氧運動,即是每星期3次,每次約30分鐘,與衞生署指引一樣;如果屬高強度帶氧運動,一星期進行70至80分鐘亦可。
主持﹕運動監察裝備的出現在預防猝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物理治療師:用運動裝備來「救命」可能有點誇張,但用來監測自己運動時的劇烈程度,亦屬一個有用指標。如果以方程式來計算,舉例你現在是40歲,用220減去自身年齡,大概是你可以承受最大心率,這是一個相對方便的計法;但如果你是運動員,經常做劇烈訓練,有機會衝破最大心率,即由「220 – 40 = 180 Bpm」,經反覆訓練後或高過180Bpm以上,即超越了本身以年齡來計算、預測的最大心率。
主持:你剛提到不少人做運動多了裝備,可能透過手機App或不同方法去監察,你剛舉例以40歲為例子,即220–40 =180Bpm,理論上,最好不要超過180的心率,但其實運動時有否所謂安全比例?例如最高心率是180Bpm,可能最好只達六成?
物理治療師:好問題,我剛才提到心率上限,其實亦有下限,下限是你的靜止心率,譬如你平時坐著或躺著不動時測出的心率,便是你的靜止心率。
再以40歲為例,一般人靜止心率約是60、70Bpm,即60至70Bpm就是「地板」,而180Bpm就是「天花板」,運動時的心跳區間會介乎60至180Bpm之間,由180減去60,心跳區間範圍有120Bpm。以這心跳區間作為參考, 60至80Bpm屬輕量運動;80至120Bpm為中度運動;120至160Bpm已經是心率的8成,即為劇烈運動;160至180Bpm是非常劇烈,接近衝刺的級數。
只要齊備上述提及的數據,就可以透過簡單計算,以年齡預測自己的心跳頂峰,再以心跳區間分出20%、60%、80%去量度正進行甚麼程度的運動,相對較為簡單。
主持:你提到大家都要知道自己的極限,不如再簡單解釋一次計算方法?
物理治療師:首先是「220 –年齡」,舉例:你的年齡是40歲,即「220 – 40 = 180 Bpm」 ; 如果你是50歲,就是「220 – 50 = 170 Bpm」,這是你的最大心率,以作為參考。
主持:即是假設以40歲為例,最高負荷是180 Bpm?
物理治療師:沒錯,這個頂峰當然也有機會被衝破,不過不是一般人可做到。知道頂峰後,要找出起步點,即是你的靜止心率,在運動前,可選擇坐在梳化或躺在床,在靜止狀態下量度;或是早上起床時量度靜止心率。
一般人可能在60至70 Bpm或 70至80 Bpm之間,但運動員可能在40至60 Bpm,例如長跑運動員可能有更低的靜止心率。靜止心率是下限、起點,而最大心率就是上限、終點,而我們會在這兩個數字之間的心跳區間進行運動。
主持:主持:假設我很喜歡走路,是休閒地漫步,原本靜止心率是70至80 Bpm,可能走路期間的心率不會有太大變化,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