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Web Interstitial Ad
新城健康+

【 心臟病 手術】 搭橋 / 通波仔 屬心臟急救術 手術後停藥 中風 風險高

很多心臟病患者以為進行通波仔 或搭橋 手術後,便能根治心臟病 。心臟科專科醫生黃品立強調,如病情嚴重程度達至要考慮進行通波仔 手術的話,已有30%患有輕微中風。並再三強調心臟病手術,屬舒緩病況,並非根治心臟病。到底心臟病手術’搭橋’和’通波仔’的最大分別是甚麼?手術前後應注意甚麼?

甚麼是「通波仔」?

「通波仔」手術, 由1992年開始於歐洲美國開始有第一個資格,香港亦緊貼於1992年尾開始做。發展了二、三十年,成為了香港一個得重要的手術,每年超過1萬個。’通波仔’ 主要是當心臟血管幼窄到危害生命,或對體力有影響,而不能靠藥物的時候,便需要做通波仔手術。

通波仔一般在大腿或手開一個小洞,透過小洞放入鋼絲小球支架,當鋼絲小球支架去到心臟時,便在血管窄的地方,利用小球把血管弄大,之後放入支架以支撐血管。 整個手術大約需要3小時,只需要局部麻醉便能完成手術,手術成功率有90%以上。而每年的復發率只有數個百分比,小於10%。90年代時,由於通波仔技術仍處於摸索階段,所以當時大多以搭橋手術為主。但現時則大部份是通波仔手術,而搭橋手術全年只有數百個手術。

通波仔只是漫長護心歷程的其中一步

搭橋手術對病情嚴重患者效果較佳

以往通波仔復發率很高,差不多一半病人於一半內便會復發。復發包括於之前通過的位置,或血管其他新的位置,是由於當時的判斷拿需要通血管的位置捏得不好,所以於90年代的時候,大多以搭橋手術為主。直至最近5、6年,有報告指出,除極為嚴重的病症之外,通波仔及搭穚手術的效果相約,不論是復發率、死亡率同樣是效果相約地好。當時於歐洲及美國,開了2場大會,在場的醫學教授及醫生亦一致認為通波仔是比較佔優的。

但黃醫生補充,有某部份的情況下,搭橋手術的是比較好,例如是3條血管有嚴重阻塞的,甚至是有嚴重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搭橋手術長遠來說是比較好的。或許手術的風險較大,留院期亦較長,但將來的復發比較少。相對通波仔手術,通波仔手術每10年,可能需要做3次,但搭橋手術10年內只需做1次。基於這個前題,不論在歐洲心臟科大會ESC,或美國心臟科大會ACC ,全場醫生均選通波仔手術。

如果血管阻塞的地方較多,其實通波仔跟搭橋所需的時間,是非常接近的。如病人需要放入的支架多的話,通波仔的風險或許更高。所以如果病人的情況嚴重的話,都會提議他進行搭橋手術。

治療方法﹕能服藥最好

是否適合做手術,要視乎病人血管堵塞的情況。如情況輕微,沒甚症狀,做運動亦無大礙的話,可以靠藥物治療。因為做手術是一個入侵性的行為,紿終有一定的風險,所以如非必要,亦不會建議病人進行手術。但如需要以手術進行治療,便要立即做,不要把病情拖得更嚴重。以心臟科門症的病人數字來説,100個病人之中,嚴重的大約是20-30個,大部份均屬於輕微的,可以利用藥物進行治療。以香港為例,因為人口老化的原因,患上心臟病人數目有所增加,但需要以手術進行治療的,同樣維持於20-30%的數字。

停藥 復發風險高

血管堵塞是由於血壓、膽固醇、吸煙、遺傳等各種原因,令血管受損從而堵塞。同樣情況發出現於腎臟,可能會出現蛋白尿、腎衰竭﹔出現於腦部,會導致中風、甚至嚴重至癱瘓﹔所以血管堵塞是全人性疾病,而通波仔只是其中一部份,其餘的並沒有處理,故下次可能因血管堵塞問題引起中風或腎衰竭。

黃醫生強調通波仔手術,只是將已經變得很窄的血管擴大,為病人爭取免受即時心臟病發或中風的風險。但實際上,沒有根治血管堵塞的問題。需要接受通波仔手術的病人,病情已有一定的嚴重性,如果完成通波仔手術後不服藥,或手術後1-2年便停藥,接著或會出現老人癡呆、中風、腎臟問題,或心血管堵塞重新復發。所以黃醫生再三強調,如果不想服藥的話,更不要選擇做手術,因為根本沒有處理到病症。

黃醫生指出如果患有心血管堵塞而有需要通波仔的話,這類病人有30%有輕微中風,因為情況輕微,病人或許不察覺,要透過磁力共振才能找出輕微中風的位置。所以如果病人的情況去到需要考慮通波仔或搭橋時,腦部有30%機會出現問題,所以黃醫生再三強調不能停藥。

服藥才能真正治病,能控制膽固醇及血糖,能控制自己的病情,不吸煙、不喝酒、多做運動,這樣才是真正治病,而非通波仔手術。所以通波仔不是真的治病,只是幫你挽救性命,不會突然中風或心臟病發,甚至死亡。

手術後要定期檢查

完成通波仔手術後,最重要是服藥,以及定期讓進行手術的醫生檢查,查看康復程度,醫生會透過素描、或運動檢查,看看體力開出運動處方,根據體力再分析病人的能做的活動及分不同等級,大部份是慢慢康復的。由慢步開始,慢慢能回復劇烈活動。黃醫生強調,病人接受通波仔手後,理論上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但要跟醫生保持聯絡。運動是可以防止復發及有助病人康復,但千萬先跟醫生相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