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Web Interstitial Ad
新城健康+

中醫眼中的「肝膽病症」 | 浸大中醫學院中醫臨床教授 黃斌

肝 與 膽 從來像對好兄弟般 「肝膽相照」,一般會聽到關於肝的病症,大多是脂肪肝、肝硬化。而關於膽臟,大多是關於膽管的問題。原來在中醫眼中的「肝膽病症」不僅是肝臟與膽臟的問題,還涉及消化系統,亦屬與情緒有關的精神情志方面的疾病。

一說到肝膽病症,不少人也會緊張起來,因為此症容易令人聯想到肝癌、膽管癌等惡性腫瘤,或者重症肝炎、肝硬化等危重疾病。這可能是受現代醫學思想影響所致,本來也無可厚非。但是,中醫眼裏的肝膽病並非完全如此,沒有那麼可怕,因為其涵蓋的範圍比較寬泛,不僅包括前面所述的惡性腫瘤和危重疾病,而且更多的是指一些屬於消化系統和精神情志方面的疾病,譬如淺表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糜爛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急慢性膽囊炎、膽石症、脂肪肝、消化不良、失眠、厭食症等,內地常稱作脾胃病,儘管叫法有所不同,但實質內容其實是一樣的。

中醫和西醫是完全不同的體系。西醫重視人體的形質,千方百計查病菌,中醫則強調人體的氣化,辨證論治找根本。從中醫角度看病,需要淡化疾病的概念,不能被西醫的診斷牽著鼻子走,也就是說,中醫治病一定要有嚴格的中醫思維,否則,只能做一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醫生,而解決不了根本性的問題。

相關文章﹕食出養心術

所以,肝膽病症在中醫範疇內是個廣義的概念,亦充分體現中醫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思維。中醫對於疾病預防的概念有上千年的歷史,在《黃帝內經》中也有相關記載,當中分為三個層面,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癒後防復。那麼,在我們中醫的眼裏,肝膽病症究竟是指哪些情況呢?根據肝主疏泄、膽主決斷、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等中醫理論,結合氣機升降、臟腑相關等學說。

我們認為以下四個情況均可列入肝膽病症的範疇:

首先,中醫辨證屬於少陽病,而主訴症狀發生在中焦者,諸如胃脹、胃痛、嘔吐、腹瀉、脇肋脹滿或刺痛等;

其次,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導致的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肥胖症等;

第三,某些屬於中醫神志病的範疇:失眠、驚悸、鬱證、梅核氣、眩暈、狂躁、抽搐等;

第四,西醫確診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血管瘤、肝癌、膽管癌、胰腺癌等。

針對一系列的肝膽病症,中醫不但有小柴胡湯、桂枝湯、半夏厚樸湯,還有柴胡疏肝丸、龍膽瀉肝丸、溫膽湯以及黃連溫膽湯。從中醫整體觀來看,這些肝膽病症的發生和發展階段皆有不同,病變部位和層次也不一樣,但是,量變引起質變,萬變不離其宗。只要立足於中醫思維去辨證立法,靈活運用,便能取得較佳的治療效果。

相闗文章﹕中藥輔助化療 有可能提高化療成效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黃斌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中醫臨床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