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Web Interstitial Ad
新城健康+

危機 感也是 動力 來源先要找出孩子害怕的事情|兒童發展及心理顧問梁志聰

上次跟讀者分享了 動力 來源分為「推」力和「拉」力。 今次會談談「拉」力,即 危機 感如何成為我們的 動力 來源。心理學家Erikson提出心理社會發展論,將人生的發長過程定為連續不斷的人格發展歷程。他認為,人的 動力 源自個人成長的內在因素而產生,而此內在因素是具有社會性的。

亞洲孩子在樓梯附近的平板電腦上觀看視頻

成長學習化解 危機

性格發展是個人以自我為基礎的心理社會發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的歷程,Erikson依照人生 危機 性質的不同,把人的一生劃分為八個階段,就是著名的成長八階,發展衝突會出現在每個成長階段過程中,人的成長任務便是要克服這些衝突。在經歷這發展過程中,個人的成長會在不同時期學習適應不同的困難,化解不同的 危機 ,形成不同的行為特徵。

危機 動力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發展期成長任務 危機 未能解決 危機 而產生的問題
(習得性無助的行為
0-1
(嬰兒期)        
信任不信任面對新環境時會容易焦慮
2-3
(幼兒期)
自主/自律羞怯/懷疑/害羞缺乏信心,行事畏首畏尾 
4-5
(學前兒童期)          
主動退縮/愧疚/罪惡感自我價值感低
6-11
(兒童期)     
勤奮自卑充滿失敗感
12-18
(青春期)
認同角色混淆生活無目的/無方向/徬徨迷失
19-30
(成年期)    
親密孤立疏離/孤單寂寞/缺乏存在感
31-50
(中年期)
生產建立停滯頹廢不關心別人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50之後
(老年期)
榮耀/統整悲觀絕望悔恨舊事,自怨自艾
危機 動力

危機 刺激孩子的 動力

作為家長可以利用成長階段中的 危機 ,來刺激小朋友的 動力 。不過,要知道若果不能解決當中的 危機 是會產生行為問題。由於篇幅所限,以下只能分享4個階段,由嬰兒期至兒童期為止。

危機 動力

0-1歲(嬰兒期):學習信任照顧者

在0-1歲這個時期,嬰孩便是要避免失去照顧危害生命而本能地學習信任照顧者。所以在這段時間,適時提供生理需要、回應生理需求及各種形式愛的表達,便能避免將來形成像分離焦慮等行為。

危機 動力

2-3歲(幼兒期):初嘗自我意識控制行為

在幼兒期,心理分析學派相信,這階段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發展是大小便的控制,因為這是初嘗以自我意識來控制的行為。幼兒由此而學習對本身的調整操縱,並能從成功的經驗得到滿足。訓練操之過急,必然損害幼兒的自信與自決,並且可能使其感到羞惑。這個時期,決定了兒童將來在自主與羞愧之間的發展,像理智與情感的發展;會在這時期有比例性的發展,像愛與恨;合作與敵對自我表達與壓抑;自制與衝動……。如果正的一方強於負的一方,便能克服這時期的「 危機 」,這樣便為下一步的人格發展奠下良好的基礎。

4-5歲(學前兒童期):開始有「自我」的存在

到了兒童期,兒童的活動能量大為增加,對環境充滿想像力及好奇心,並產生希望及企圖,他們開始覺得「自我」(Self)的存在,並開始感受到能自我支配。

只要有適當的鼓勵和支援,他們能從失敗中學習,克服失敗的「 危機 」,成功的解難經驗,使他們能從挫折中很快恢復過來。因為好奇心對他們是一個強烈的推動力。相反重複的失敗經歷,加上父母的責備,強化了失敗感,這樣便會產生罪咎感,由此而喚起內心的抑制,而變得退縮。

6-11歲(兒童期) :開始社交生活

在六歲以後,兒童的社交生活已展開了,其社交生活圈主要是在學校。他們這時將會努力表現自己,吸引別人注意,使別人覺得其存在。兒童爭取同輩的接受,他們要參與群體遊戲、學習與活動,並且極怕被人排擠的「 危機 」。他們由此而產生一種勤業精神,但如果受到窒礙,例如遇到排擠、成績持續未能達標、活動中無法成功,便會產生自卑的情緒。

處於此時期,兒童感到 危險 威脅的,是他們可能自覺到能力之不足,不能應付面對的工作或學習,因而感到自卑、沮喪,對自己的技巧及身邊的事物都不滿意,特別是當他們看見同輩獲得成功時,會覺得技不如人,於是失去興趣,不再努力,產生退縮、回避及孤立。反之,如兒童有足夠的成功經驗,便會積極和樂意地付出努力,這會為將來進入社會培養出良好的心態。

總括而言,在成長黃金期,家長要提供適當的支援(不是督責),協助子女克服一個一個的困難,除了要了解子女想得到甚麼外,亦要了解他們懼怕甚麼?不想得到甚麼?

像最近一次小兒參加一個網絡圍棋比賽,在最後一場爭奪冠軍時,他有比賽的壓力,感到十分緊張,因對方是圍棋班上的大哥哥,而且平常與對方博奕練習的賽果,都是輸多贏少。那時,我深信小兒是有奪冠的需要和決心,但他過往失敗的經歷,打擊了他的信心,影響他的是失敗的「 危機 感」,所以我告訴他:「其實對方也會緊張,同樣會怕輸。你感受到的壓力,對方同樣也有,而到中盤如對方都沒有明顯優勢,壓力會比你更大。」結果,他最終在中盤把握到對手一次犯錯,而成功奪冠。所以,理解「拉」力的影響,也能協助小朋友成長及避免養成消極的情緒。 

梁志聰
兒童發展及心理顧問
兒童發展協會創辦人
中華藝術治療學會顧問
香港音樂治療及輔導協會顧問
香港棋院顧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