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跟讀者分享了 動力 來源分為「推」力和「拉」力。 今次會談談「拉」力,即 危機 感如何成為我們的 動力 來源。心理學家Erikson提出心理社會發展論,將人生的發長過程定為連續不斷的人格發展歷程。他認為,人的 動力 源自個人成長的內在因素而產生,而此內在因素是具有社會性的。
成長學習化解 危機
性格發展是個人以自我為基礎的心理社會發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的歷程,Erikson依照人生 危機 性質的不同,把人的一生劃分為八個階段,就是著名的成長八階,發展衝突會出現在每個成長階段過程中,人的成長任務便是要克服這些衝突。在經歷這發展過程中,個人的成長會在不同時期學習適應不同的困難,化解不同的 危機 ,形成不同的行為特徵。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發展期 | 成長任務 | 危機 | 未能解決 危機 而產生的問題 (習得性無助的行為) |
0-1 (嬰兒期) | 信任 | 不信任 | 面對新環境時會容易焦慮 |
2-3 (幼兒期) | 自主/自律 | 羞怯/懷疑/害羞 | 缺乏信心,行事畏首畏尾 |
4-5 (學前兒童期) | 主動 | 退縮/愧疚/罪惡感 | 自我價值感低 |
6-11 (兒童期) | 勤奮 | 自卑 | 充滿失敗感 |
12-18 (青春期) | 認同 | 角色混淆 | 生活無目的/無方向/徬徨迷失 |
19-30 (成年期) | 親密 | 孤立 | 疏離/孤單寂寞/缺乏存在感 |
31-50 (中年期) | 生產建立 | 停滯頹廢 | 不關心別人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
50之後 (老年期) | 榮耀/統整 | 悲觀絕望 | 悔恨舊事,自怨自艾 |
危機 刺激孩子的 動力
作為家長可以利用成長階段中的 危機 ,來刺激小朋友的 動力 。不過,要知道若果不能解決當中的 危機 是會產生行為問題。由於篇幅所限,以下只能會分享4個階段,由嬰兒期至兒童期為止。
0-1歲(嬰兒期):學習信任照顧者
在0-1歲這個時期,嬰孩便是要避免失去照顧危害生命而本能地學習信任照顧者。所以在這段時間,適時提供生理需要、回應生理需求及各種形式愛的表達,便能避免將來形成像分離焦慮等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