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是香港發病率及最常見的癌症,死亡率為本港致命癌症中排第二位。50歲以上人士患上大腸癌機率極高,要預防大腸癌病發,除了均衡飲食和定期運動,亦可以參加政府的「大腸癌篩查計劃」,及早發現問題並接受治療,有效增加存活率。
主持:今日邀請了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甘冠明醫生講解大腸癌,我們先講解大腸癌在香港是否癌症的首位?
醫生: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8年數字,大腸癌是香港發病率最高的癌症,死亡率亦僅次於肺癌排第二位,香港每年大約有5600宗新症。箇中原因是我們的生活及飲食習慣趨向西洋化,以及政府開始推行大腸癌篩查計劃,因而能發現沒有病徵的早期患者。
政府為適合人士提供「大腸癌篩查計劃」
主持:我們有篩查計劃,所以能及早知曉,哪麼死亡率相比以往是否降低了?
醫生: 理論上患者能及早知道,及早治療,生存率應該會提高,但實際數字上沒有太大的轉變。
主持:可否簡介一下甚麼年齡的人士可以進行篩查?在甚麼情況下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
醫生:根據香港現時的篩查計劃,50-75歲就可以參加。在香港,大腸癌病發年齡大約在50-70歲;約50歲左右,出現大腸癌問題機會率會提高,因此這個年齡層首先會參加大便隱血檢查,如檢測陰性,只需每兩年檢驗一次;如果大便隱血檢查結果屬於陽性,病人則需要作進一步的大腸鏡檢查,希望及時找到還未有變成癌症的瘜肉,或其他令腸道有血的原因;萬一發現惡性瘜肉,都可以及早治療,增加痊癒機會。
例如大腸癌第一期,癌症腫瘤會藏在大腸內壁或黏膜,手術後五年的存活率有95%;在第二期,癌症腫瘤會在大腸外壁,手術後五年的存活率有80%;在第三期會出現淋巴轉移,即使做手術及輔助治療,五年的存活率會降至只有60%。根據統計,現時有20%的病人是在第四期才發現,因此癌症已經轉移到其他器官,五年的存活率是少於10%。
大便出血代表身體已經響起警號
主持:如果發現大便有隱血,是否代表已經患上大腸癌?
醫生:大便隱血是患上大腸癌的其中一個警號,當然有其他疾病都會令大便隱血測試陽性,例如痔瘡、內痔瘡或腸道發炎,但是絕對不能忽視腸道內可能已經有癌細胞。癌症並不是一朝一夕而來,要由瘜肉轉變為癌症是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需要五年至十年以上。這十年裡面是給我們一個機會,及早發現,及早預防。
主持:甚麼人士不需接受大便隱血測試,就需要直接接受大腸鏡檢查?
醫生:大便隱血只是大腸癌的其中一個警號,如果發現自己有貧血跡象、易於疲倦、經常沒精打采、大便習慣改變、忽然便秘或肚瀉、體重不知不覺下降,以上種種也是大腸癌的警號。此外,有大腸癌家族病史人士,都是需要特別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