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談到沒有最好的育兒或教養方法,但可以從「B-E-A-N」四方面著手思考,究竟自己的家庭文化有沒有實施有效親職教養的條件。「B-E-A-N」即Bonding(建立親子 連結 )、Empathy(建立同理心)、Attention(給予孩子關注)及Needs(配合孩子需要),今期我們就分享「B-E-A-N」中的Bonding。
親子 連結 由幼嬰開始
人類初生嬰兒在出生後最初兩年間,經歷巨大的腦部發展,有賴一個與主要照顧者(通常是父母)的溫馨連接或依附關係。強大的 連結 幫助兒童學習怎樣處理自己的感受、行為和發展自信。這些因素反過來為兒童創造一個可以讓他們探求、學習,以及與他人聯繫的強大安全網。
一個關於香港父母性格長處與年輕人情感 連結 的研究(Ngai, 2015),再次說明父母的關懷與父母的控制,分別導致正面與負面的後果。父母的關懷體現在他們對子女各種需要的敏銳察覺(Sensitivity),以及能否迅速地作出回應(Responsivity)。
成長階段vs 連結 形式
下面是父母在子女不同的成長階段,可以積極建立 連結 的建議。記住,每一個家庭文化都不一樣,父母必須按著自己的條件去實行:
嬰兒的首兩年:從身體接觸到聲音的互動
新手父母需要一點時間去明白怎樣與初生嬰兒互動。父母與嬰兒皮膚緊貼的接觸、撫摸,加上溫柔話語,可以促進小人兒的健康發展,例如:
1.與嬰兒近距離對望,能提供有意義的溝通
2.嬰兒可以練習隨著物件移動視線
3.嬰兒可以學習模仿父母的面部表情
4.嬰兒比較喜歡人類的聲音,同時會學習發聲、溝通
5.嬰兒喜歡父母的對話,以及他們對自己一舉一動的即時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