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Web Interstitial Ad
新城健康+

癌症百科全書丨存活率是什麼 ? 臨床腫瘤科謝耀昌醫生

醫學日新月異, 每個月都有新的抗癌治療面世, 治療方法可謂五花八門, 究竟病人應如何理解治療成效呢? 今天就跟大家談一談醫生口中經常提到的存活率。

要理解癌症治療效果, 我們會用多角度去審視。 當中最常用到的就是存活率, 即病人生存在世上的剩餘時間。 存活率會因應不同病理, 腫瘤期數, 治療方法, 病人體質, 併發症, 治療副作用等等的影響而有所不同。 例如甲狀腺癌病人比胰臟癌病人存活率較高, 第一期癌症病人又比第四期高, 年青人又比長者高, 接受治療又比順其自然的病人高。

所以, 存活率只是一種很概括的統計, 當然是愈長愈好。 進一步去說明, 當要對比不同的治療方案時, 首先要看相關臨床研究數據, 最簡單就是對比存活率, 例如一年, 三年, 五年, 甚至十年的存活機會率, 單位是巴仙 %

也有一些臨床研究會列出 “存活期中位數”, 即生存日子的中位數, 單位可以是年, 月, 日。 要小心解讀中位數的意思, 只反映平均生存日子, 當然會有部份人生存長一點, 也有人生存短一點, 並非人人相同。

另一種審視的方法就是 “無惡化生存期”, 相比以上所說的存活率更直接, 就是反映這個治療方法, 能有效控制病情的時間。 例如某種標靶藥的無惡化生存期是十四個月, 意即這種標靶藥能防止癌症惡化長達十四個月, 當然也是中位數, 可以更長或短。 十四個月後, 腫瘤開始出現抗藥性, 就應改變治療方法。 所以, “無惡化生存期” 只反映治療效果, 並非整體生存時間。

謝耀昌醫生
香港臨床腫瘤科醫生

•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皇家放射科學醫學院院士
•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
•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臨床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    港怡醫院臨床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
•    聖保祿醫院臨床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