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Web Interstitial Ad
新城健康+

日本排放福島核污水引市民疑慮 專家解答食物安全迷思

治未病-自然療法-食物安全-日本水產

去年8月,日本政府開始將福島核電站用作冷卻核反應堆而產生的核污水經處理後排出海洋。事件立刻引起鄰近國家關注,香港亦隨即禁止10個指定都縣的水產進口,但仍有不少港人對海洋生態、食物鏈以至食物安全問題產生憂慮。我們請來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食品與健康科學學系副教授方麗影博士為我們拆解疑慮。

本港應對措施

食物安全中心宣布已禁止源自東京、福島、千葉、栃木、茨城、群馬、宮城、新潟、長野和埼玉的水產品進口本港。另外,他們每天對日本進口食品(包括水產品、肉類、蔬菜及水果等)進行檢測,截至昨日(9月4日)中午12時,全部101個食物樣本的輻射指標均合格。

治未病-自然療法-食物安全-日本水產
圖片來源 : 食物安全中心

核事故後的食物安全

核事故發生時釋出的放射性物質一旦沉積在植物、土壤或水中,便會隨食物鏈傳遞,最終污染我們的食物來源。人們有機會透過直接或間接進食方式攝入輻射物質。間接進食指我們食用某些動物製品,而那些動物卻曾進食受輻射污染的物質。那是否代表核事故後,進食源自當地的食物一定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呢?

事實上,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會接收特定程度的輻射影響,這種天然輻射是無法避免的。包括存在於地殼岩石和土壤的放射性物質、宇宙輻射等。人體新陳代謝過程通常會自行修復由低水平輻射造成的損害。一般而言,核事故發生後在市場上出售的食物不會受高劑量輻射污染。市民不會因進食這些食品而對健康造成急性影響。

核污水中的「氚」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嗎?

本月頭,日本福島海水樣本首次驗出氚達到可檢測出的下限值。「氚」是一種具放射性的化學元素,日本東京電力公司指其與氧結合,以 「水」的形態存在,僅要分離含有氚的水在技術上並不容易,因此排放在大海裡的核廢水皆含微量的氚。

電力公司宣稱核廢水中氚濃度將會是每公升1,500貝克以下,是日本法規限制的1 / 40 ,也是世界衛生組織飲用水標凖的1 / 7。雖然氚的半衰期為12.5年,普遍認為它與其他放射性物質相比,對人體造成的影響較低。其輻射能量微弱,無法穿透皮膚,因此幾乎不會產生體外曝露的影響。

治未病-自然療法-食物安全-日本水產
圖片來源 :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

體內曝露方面,由於氚大部分以水的形態存在,和水一樣會被排出體外,因此已確認不會於體內累積或濃縮。進入體內的氚大約10天左右,一半的放射能會被排出至體外。即使與蛋白質等的有機物結合,滯留體內的氚也大多會在40天左右被排出。

污水殘餘物或致癌?

國際原子能機構早前宣布,日本政府的排放計劃符合該機構的安全標準,所排放的核污水對人類和環境的輻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但仍有市民擔心如污水淨化過程未處理乾淨,進食含放射性元素的食物會對人體造成影響。

據本港食物安全中心資料,福島核事故發生後,可能對核電廠沿岸的海產造成影響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是碘-131、銫-134及銫-137。方博士表示,如日方顯示的數據確實,殘餘核污染元素含量超低至安全水平,對身體影響極微。但若不實,人們透過食入或吸入的內照射方式接觸放射性物質,則會對健康埋下深遠而嚴重的影響,令肌肉等人體軟組織細胞出現異變,增加患癌風險。

治未病-自然療法-食物安全-日本水產

放射性物質半衰期成關鍵

半衰期是放射性物質經由衰變失去其50%活度所需要的時間,每一種放射性核素都有不同的半衰期。而碘-131的半衰期只有八天,經過天然放射性衰變後輻射量會大降,不會隨海洋水流遠飄,因此不會對海洋污染有長遠影響。

但放射性銫與放射性碘不同,其半衰期較長。方博士舉例,如銫-134的半衰期為2年,銫-137的半衰期為30年,需較長時間才能從身體反映其負面影響。另外,此類半衰期較長的放射性銫會在太平洋中迅速消散和稀釋,從日本附近水域以外捕獲的海產輻射量仍然遠低於可影響公眾健康的水平。而只有暴露於大劑量輻射的情況下,人們才會患上急性輻射病,出現噁心、嘔吐、異常疲倦、脫髮、皮膚灼傷及器官功能受損等急性症狀,因此市民不必過度擔心。

多喝水助排毒

如市民真的擔心進食了受污染海產,可以自行排毒嗎? 方博士提出,若放射性物質含量較少,可以透過多喝白開水增加排泄及代謝能力。水有稀釋體內有害物質的功能,亦有助提高肝臟和腎臟排毒的效率。她建議每天喝1.5至2公升水,可幫助把有害物質從排洩糸統過濾,並透過尿液排出體外。

抗輻射迷思 : 食碘鹽有用嗎?

核事故發生時可能會釋出放射性碘。一旦吸入,它會蓄積在甲狀腺中,導致甲狀腺癌顯著增加。坊間前排流傳食用「碘鹽」可以抗輻射,掀起「盲搶鹽」風潮。但食物安全中心澄清現時並無證據顯示進食鹽能預防或減輕輻射對身體造成的損害。相反,過量攝入碘和鈉可能會導致缺水及影響神經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