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荷李活廣場有懷疑精神病人刺殺兩名無辜女途人,「香港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緊急召開會議商討對策,討論優化對精神復元人士和市民的支援服務,以安撫人心。可惜又接續有印裔年青媽媽焗死三名親生幼女的慘劇發生。市民都期望有關當局會有方法制止此類令人髮指的案件再度發生。
會議後,醫院管理局製定「十大方案」,由醫務衛生局處理局長李夏茵醫生向外宣佈,希望能滿足社會的要求。筆者試圖在「原則」和「實際執行」上,和各位分析這些「方案」是否能達到既定的目標,可以完成預期的功效。
方案一:增加個案經理和需要探訪服務的病人的比例,達致1:40。個案經理通常由三類專業人員充當(精神科護士、職業治療師及社工)。這個比例早前已經提出,但遲遲未有落實。在「原則」上,面對出院的嚴重精神病患者,長期跟進服務是相當重要的,所以個案經理在這個康服治療的環節中是不可或缺,他們的工作非常繁重,例如:要清楚知道病人有沒有準時服用定量的藥物、與其家人和鄰居作充分溝通,以了解當事人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的情况、辨識其談吐,行為和表情是否正常;如果發現有異樣,便要立即通知主診醫生。醫生就可以根據詳盡的報告,提早複診日期,調校藥物,應對病人病情的變化;甚至要求有危險的病人立即入院治療,以防萬一。
歸根究柢,真正去醫治病人的是精神科醫生;增加個案經理的比例,當不會在同樣比例上減少病人發病的數字。誠然,增加精神健康服務團隊中各種專業人士的數目,都是有用的。但是,重中之重是增加精神科醫生的人數。大眾對精神病人最主要的關注,在於他們會否「自殘」和傷害無辜。要清楚鑑定病人有否有上述兩種暴力傾向,只有富經驗的精神科醫生才能判定。
換句話說,年資愈深的醫生的鑑識能力會愈強,採取適當治療方法的時間就會愈快,病人出現暴力襲擊的機會便愈少。可惜近年因為種種原因,不少資歷較深的精神科醫生都離開公營醫療系統,私人執業。公營醫生的數目減少,縱然個案經理的人數大增,也是無補於事,甚至誇張來說是緣木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