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是讓人又愛又恨的食物,坊間近日再就水果應該飯前抑或飯後食,討論惹起爭議。有說法認為「飯前果致肥又傷胃,飯後果致癌?」,究竟水果應該飯前食抑或飯後食?臨床腫瘤科專科謝耀昌醫生就著這些迷思逐一拆解!
說法一:飯後食水果導致腐爛食物在腸胃停留很久,容易產生炎症
Q1:水果在消化過程中停留在胃中會腐爛、產生更多胃酸,脹氣?
Q2:這些發酵會導致發炎、潰瘍?
說法二:腸胃裡長期的發炎和潰瘍會導致腸癌?
Q3:腸癌的成因是由於長期發炎和潰爛?
Q4:什麼因素會導致腸胃發炎
Q5:會增加患癌風險的食物有哪些?為什麼?
Q6:生果應該在飯前抑或飯後吃?
1.水果在消化過程中停留在胃中會腐爛、產生更多胃酸,脹氣?
不正確。
人類在消化過程中必定會排出胃酸,胃酸用於殺死食物中的細菌和病毒,謝醫生強調這種情況並非只針對水果或某一種食物。無論澱粉質、蔬菜、水果抑或肉類,消化過程中胃部都會排出胃酸。
「胃氣脹是一個胃部不適的病症」謝醫生解釋,一個正常的消化過程中並不會有「胃氣脹」的感覺,消化過程中會製造氣體,但並不會有大量氣體從而讓人感到不適。「胃氣脹」的病症可能由於胃炎、消化不良等原因,可能性有很多。
2.食物在腸胃內發酵會導致發炎、潰瘍?
不正確。
食物在消化過程中必定會腐化,從而吸收當中的營養。消化過程並不會導致炎症、潰瘍等。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消化作用是指將食物(大分子)分解成足夠小的水溶性分子(小分子),可以溶解在血漿,讓身體能夠吸收利用的過程。有些生物體會透過小腸吸收小分子,帶到血液系統中。消化作用是生物異化作用(分解代謝)的一環,可以分為兩個階段,首先藉由機械性的作用(機械消化,mechanical digestion)將食物碎裂成小裂片,其次是化學性的作用(化學消化,chemical digestion),經由酶的催化,將大分子水解成小分子單體。而無法消化的殘渣則會再排出體外。
3.腸癌的成因是由於長期發炎和潰爛?
慢性炎症的確會增加患上腸癌的風險,長時間的炎症會導致潰瘍。謝醫生強調,雖然炎症和潰瘍是腸癌的高危因素,但很多確診患上腸癌的患者,只是透過某些病徵甚至體檢過程意外地發現腸癌,確診前未必有腸胃的炎症或潰瘍。
4.什麼因素會導致腸胃發炎?
進食了一些不衛生、有細菌感染的食物、發霉的食物等,細菌或病毒透過食物進入腸胃,是腸胃炎最常見的原因。腸胃炎患者常見的病徵包括疴嘔、發燒等,另外亦可能因幽門螺旋菌感染,或者壓力導致消化功能失常分泌過量胃酸導致炎症。
另外,一些遺傳性消化系統疾病亦容易引起腸胃發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