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準媽媽得知懷孕的那一刻起,都會又驚又喜,因為孕期隨着日子增加,身體會出現不少變化,甚至引起痛症。以下請來婦產科專科醫生詳談準媽媽常見哪些慢性痛症、其成因和解決痛症方法。
常見慢性痛症
得知懷孕的那刻開始,準媽媽的心情都是又驚又喜,一方面喜迎寶寶的來臨,但另一方面,準媽媽身體出現一些變化,以致身體可能會出現不少痛症,婦產科專科醫生譚靜婷表示,孕婦懷胎十個月,身體不同部位常見的痛症,例如腰痛、恥骨痛、髖關節痛、尾龍骨痛、膝蓋痛、手痛及肋骨痛等。
痛症成因眾多
熱譚醫生表示,懷孕時荷爾蒙分泌令準媽媽的關節軟化、韌帶鬆馳和骨盤擴張 。另外,隨着她們的體重上升、肚子越來越大,亦會增加關節的負重。孕婦走路的重心向前移,也影響其腰椎的正常弧度和腰背肌肉的平衡。譚醫生指出,如果孕婦平時缺乏運動或姿勢不良、肌肉不夠結實,也會較易損傷關節;產後骨盤扭曲變形,也可能造成神經肌肉的壓迫。
恥骨痛可延至骨盆兩側
譚醫生表示,恥骨聯合疼痛是孕婦比較常見的痛症,主要症狀是恥骨部位疼痛不適,但也可能延伸到骨盆兩側,亦即大腿與屁股連接的髖關節,造成髖關節外展困難。如果孕婦懷孕前骨盆曾經遭受猛力撞擊或舊傷;在懷孕期間,體重超重、兩側骨盆長期不對稱受力或活動;行走常有過大的跨步;遭受衝撞重擊或因胎兒過大壓迫骨盆、產程遲滯、生育多胎、生產速度過快、器械輔助生產等多種原因,都可能較容易感覺恥骨聯合周邊區域的疼痛。
做適量運動預防痛症
譚醫生認為,準媽媽想預防痛症需做適量運動,伸展其肌肉尤其腰背,透過適量帶氧運動增加肌肉強度和保持關節柔韌度。她們也要保持良好姿勢,時刻保持腰部挺直,選擇穿着合適的平底鞋子。此外,譚醫生也建議準媽媽選擇合適高度和有承托椅背的座椅,用軟墊承托背部的弧度。
至於孕婦睡覺時,可使用軟枕令脊椎和盤骨維持在較舒適和正中的位置,例如仰臥時可放在膝下,側臥時可放在雙腳中間。疼痛出現時可以透過暖敷、按摩、游泳水療紓緩,也可以尋找專業意見,例如諮詢物理治療師和醫生的意見。
避免拉扯恥骨部位
譚醫生提醒準媽媽,於懷孕期間應避免過大幅度的動作,不宜持續過度或長時間跨開雙腿或跨坐,應避免拉扯恥骨部位,建議準媽媽應放慢動作,和緩地移動,避免跨大步走路或上下階梯,有空時可多坐下休息,盡可能於有良好支撐下直立後背,並盡量避免做出一些需要拉開骨盆的動作。
處方適當止痛藥物
譚醫生表示,若是屬於可忍受的疼痛範圍,醫生大多會建議準媽媽透過姿勢改變或物理療法來緩解痛楚。但若在懷孕期間,當恥骨聯合疼痛程度已達到孕婦無法忍受且可能影響到日常生活時,可考慮經醫生評估後,在考量孕婦和胎兒的安全及母體過敏史的前提下,需要處方適當止痛緩解藥物,例如口服藥物撲熱息痛或塗肌肉鬆弛劑。
媽媽3大「職業病」
1.「媽媽手」
其正式名稱為狹窄性肌腱鞘炎,又稱狄奎凡氏症。其通常是因為過度使用負責大拇指肌翹起的肌腱,導致肌腱發炎,造成大拇指及手腕疼痛而致無法靈活活動。尤其是當手握拳時、用力握物時或扭轉腕部運動時,疼楚特別明顯與常見。產後婦女需要經常張大虎口承重,例如長時間托着寶寶頭部,便很容易令產婦患上媽媽手 。媽媽要預防媽媽手,便要避免重覆、過度用力、且長時間的拇指抓握動作,盡量利用上臂力量或使用工具分擔手部力量。抱嬰兒時,應盡量五指併攏,使手掌、手腕呈水平狀。
2.肩膀與腰部痛
媽媽抱嬰兒時經常把重心移至一側, 在照顧嬰兒和哺乳時會低頭看着他們,所以容易受傷。媽媽應進行正確的伸展運動和肌力訓練, 減少勞損的風險。
3.壓力大情緒低落
媽媽要照顧孩子和兼顧家庭的起居生活,處理家人關係,兼顧丈夫、 奶奶和其他親戚等等。建議媽媽多點找別人傾訴,如情緒低落持續長時間,建議尋求專業意見,以免出現產後抑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