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小腸氣」的疝氣是一種常見疾病,小至嬰兒,老至長者,均有可能患上小腸氣。由於小腸氣屬結構性問題,通常在有原因導致腹部壓力增加時更容易發生,所以醫生會建議以外科手術治療小腸氣毛病。即請外科專科醫生鄺永恒講解小腸氣手術是如何進行。
精彩節目內容推介:
主持:今天邀請了養和醫院外科專科醫生鄺永恒醫生拆解小腸氣。相信很多人對小腸氣的認識不深,請先簡介什麼是小腸氣。
醫生:小腸氣只是一個俗稱,正式學名為「疝氣」,是指當體腔內的器官通過身體腹壁缺口移動到外層,可出現在身體不同部位。由於疝氣屬結構性問題,主要透過外科手術根治。其實疝氣並非罕見問題,在任何年齡人士身上都很常見。大致可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兩大類。
主持:請解釋為何內臟會突然「走位」?
醫生:常見出現移位的器官組織是腸臟,膀胱、胃部亦有可能會發生。正常情況下,這些器官組織是處於腹腔內,但發生小腸氣時,這些內臟會透過腹腔和外界通道移出至腹腔外面,譬如移至皮下觸摸得到的地方。
主持:先天性是指跟遺傳有關嗎;後天性是否和生活習慣有關?
醫生:剛才提到小腸氣有先天性和後天性之分。先天性小腸氣大部分發生在嬰兒時期或幼童兩、三歲時,常見於肚臍位置 ,該處屬比較薄弱的地方,如果剪臍帶後癒合不理想,腸臟可以經由肚臍的虛位移至皮下可以摸得到的地方。
另外,腹股溝亦是常見出現小腸氣的位置,發病群組以男士居多,因為該處是輸精管連接睪丸的通道,此位置本身已較弱及較闊,容易令腸臟、甚至膀胱經腹股溝移出。
至於後天原因,最常見是過量的劇烈運動,譬如舉重等需要頻繁使用腹部肌肉發力的運動,會增加腹腔內壓力,導致小腸氣。此外,隨著年齡增長,本身穩健的腹腔結構會也會出現損耗,特別是先天通道薄弱的人士,令內臟有機會經腹股溝、肚臍等部位移出。
部分病人有長期慢性咳嗽或便秘問題;長者小便有困難;女士多次懷孕;男士有前列腺肥大、阻塞等問題,都會增加腹腔壓力,久而久之有機會將內臟推向較薄弱的部分,形成疝氣的現象。
主持:一旦發生內臟移位,是否屬緊急情況?
醫生:病人必須及早處理問題,因為內臟移出的地方,一般是很窄的通道。如果是腸臟移出,有機會卡住小腸引致發炎,輕則會出現腸道阻塞,嚴重更可引致小腸壞死,腹膜炎等,影響性命。
主持:部分患者或可以將突出的地方推回體內,這是否同屬緊急情況?
醫生:按照以上描述,有機會是早期的小腸氣,同樣應盡早求醫,由醫生評估是否需要盡快安排手術。初期的小腸氣可能只是皮下突出一團軟組織,患者可以平臥或稍作按摩大多可令突出的部份復位,惟當小腸氣已持續發生一段時間,便有機會卡住器官或突出的器官無法推回原位,屆時才接受手術的難度和風險會相應提高。
主持:小腸氣有什麼徵狀?有什麼警號提醒病人應立即求醫?
醫生:最常見是當病人站立,咳嗽或發力做運動時,腹股溝、大腿間或肚臍位置出現突發腫脹。如果徵狀輕微,例如突出的地方沒有疼痛,躺平時沒有脹起,患者可以先求醫,經醫生診斷後排期做手術,當然越快處理,手術風險會越低。但如果有明顯徵狀,譬如腫脹、突出的地方無法推回原位,出現發高燒,甚至伴有腹痛、腹脹、嘔吐等以上徵狀應立即到急症室求醫,因為有可能已惡化至腸阻塞或腹膜炎,需要安排緊急手術治療。
主持:如何透過外科手術治療小腸氣?
醫生:要解決疝氣引致的問題,必須進行外科疝氣修補手術。一般來說,治療疝氣可採用兩種手術方式:傳統開腹疝氣修補手術及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傳統開腹手術會在疝氣部位的皮膚開一個5至10公分的切口以進行修補,而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則只須透過肚臍上的1公分切口及兩個於下腹的半公分穿刺孔,便能完成疝氣修補。此技術在過去十年間已發展成熟。
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病人需要接受全身麻醉。執行手術的外科專科醫生會先在病人的肚臍下半邊緣開一個1公分的切口,用作放置已接駁攝錄機及光源的腹腔鏡。然後在病人的腹壁與腹膜間闢出空間,醫生透過攝錄機投射在顯示器上的情況,清楚找出腹壁內的缺損及疝氣的位置,通過兩個於下腹的半公分穿刺孔將兩支細長的儀器放入腹壁內,在疝氣缺損的位置上進行修補,並放入一塊約為15cm x 10cm大小的人造纖維網膜覆蓋疝氣缺損的位置。
補片會在病人復原期間增加纖維強化腹壁內的缺損,令內臟不能再輕易經過虛位移出。此類手術屬於中小型手術,一般需時約1.5小時,完成手術後翌日便可以回家休養。
主持:手術後會否容易再復發?
醫生:根據以往經驗,如果利用外科手術修補小腸氣,平均100個病人,只有1至2個病人會復發,亦即約1%至2%的復發率。大部分復發的原因是未能處理好原本導致小腸氣的問題,譬如慢性咳嗽仍然持續、因小便困難或便秘問題需發力如廁,又或繼續進行劇烈運動,如舉重等力量型運動,過度運用腹肌,增加復發機會。
主持:解決根源問題才可以減低復發風險?
醫生:對,因為大部分個案是源於不同原因引致腹腔壓力增加,從而出現小腸氣,所以手術後應減少過度運用腹肌,或妥善處理其他生理問題,才有望根治。要預防疝氣可以戒煙,留意有沒有慢性咳嗽,平日要多吃蔬果、多喝水、做適量運動,保持大便暢通。
主持:坊間有人提倡用束腰帶方法治療,這是否謬誤?
醫生:束腰帶是幾百年前在歐洲沿用的治療方法,患者繫上束腰帶,束縛著小腸氣凸出的地方,冀能將其推回原位。不過,經常使用束腰帶有機會影響血液循環,同時亦會壓著下體引致不適。另外,如果強行將器官推回腹腔內,有機會會令腸道損壞,將來若病情復發會令情況更差,因此如果情況許可,手術仍屬第一線治療的選擇。
主持:現在是否已沒有人採用束腰帶這個方法?
醫生:現時依然有病人需採用,因為部分年長病人未必適合、或拒絕接受外科手術治療,這類病人可尋求職業治療師協助,安排訂製束腰帶褲,穿上後有助頂著小腸氣突出的地方復位,但病人總不可能24小時無間斷穿著,對日常生活如洗澡、如廁等均會構成不便。
主持: 今天謝謝鄺醫生的講解,有機會再談,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