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傷痛症如腳部「拗柴」,人們認為只是暫時受傷,很快復原。但痛症有分很多種類,如沒經過專科醫生診症判斷,自以為是常見的「拗柴」,很有可能忽略腓肌腱脫位的可能,導致痛症後遺症一直都在!養和醫院的骨科專科醫生高兆祺醫生詳細解釋一下腓肌腱的重要性。
主持:今天邀請了養和醫院骨科專科醫生高兆祺醫生,今次解構的題目似乎與「拗柴」有關?
醫生:不少病人足踝扭傷前來求醫時都會說自己「拗柴」,但其實「拗柴」可以是腳踭不同地方受傷,醫生的責任是診斷病人的哪個位置受傷,腓肌腱脫位是其中一個問題。
主持:相信大部分人並不知道腓肌腱的位置,所謂的腓肌腱脫位是否出現在腳踭位置?
醫生:不錯,就是在腳踭位置,如果由上往下望,腳拇趾至腳踭位置是內側,腳趾尾至腳踭則是外側;腳踭有內、外側兩個腳眼,而腓肌腱脫位即是在腳踭外側的腳眼位置,其後方有兩條肌腱,正常情況下是留在腳眼後方,但「拗柴」時因為力量太大,會導致結構性受傷,令兩條肌腱移位至腳眼前方,傷者或誤以為是普通「拗柴」而疼痛,但實則是因為腓肌腱脫位,而非常見的骨頭或韌帶受傷。
主持:從病人對「拗柴」位置的描述及疼痛的形容,醫生是否已能夠作出診斷?
醫生:醫生會細心聆聽病人的描述,進行檢查,有機會分辦出「拗柴」的成因。最常見的「拗柴」成因是韌帶受傷,10個「拗柴」的人有8個是韌帶受傷,斷骨和腓肌腱脫位只佔少數。
主持:那麼腓肌腱脫位的疼痛,和其他兩者情況有什麼不同?
醫生:最主要是取決於病人受傷時腳踭的位置和受傷的過程,因為一般情況下腓肌腱不會移位;如果受傷後疼痛或腫脹位置處於腳踭、腳眼後方的位置,便屬於特殊情況,因為由「拗柴」引致的骨頭或韌帶問題,痛楚一般不會在後方位置,反而多在中間或前方位置,但腓肌腱脫位引致的疼痛只會在後方出現。
主持:什麼人會比較容易出現腓肌腱脫位?與行路姿勢、體重控制、生活習慣有否直接關係?
醫生:沒有直接關係,因為腓肌腱脫位通常是由非常偶然的意外所造成。
主持:高醫生,為何「拗柴」這麼容易發生?
醫生:因為腳踭是一個很特別的關節,日常走路或做運動時,整個人的體重基本上完全由腳踭承擔。大部分「拗柴」均發生在跳躍後落地之時,譬如打籃球跳起後落地,或是行山踩到浮沙碎石,令人突然失去平衡。此外,人的腳踭外側結構稍弱,因此較容易受傷,所以大部分「拗柴」問題都在外側位置。
如果傷情嚴重,也有機會出現內側「拗柴」。
主持:常聽說一旦出現過「拗柴」,之後很容易會再發生,對嗎?
醫生:你說得對。如果病人有運動習慣,因為肌肉力量和反應較好,協調和平衡亦會較好,所以這類人萬一「拗柴」,復康會較容易;相對於完全不做運動的病人,「拗柴」後又沒有做適當復健,便很容易出現第2次、第3次「拗柴」,除了因為結構上韌帶變得鬆弛之外,病人對受傷腳踭的信心亦會變弱,以致病人反覆「拗柴」。
主持:腓肌腱脫位的痛楚通常集中在後方腳眼,但可能同時會有幾處地方受傷,病人出現的徵狀會否重疊?
醫生:沒錯,所以醫生診斷時會格外小心,有可能肌腱、韌帶受傷,甚至同時有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