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Web Interstitial Ad
新城健康+

懷孕二三事|懷孕初期多食海鮮戒酒精 降低孩子患ADHD機率

懷孕二三事-孕婦飲食-adhd

飲食於懷孕過程一向非常重要,孕婦的飲食習慣,可能會影響到孩子日後的發展。近年多了人關注的ADHD「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ttention Deficit and / Hyperactivity Disorder),跟孕婦懷孕時的飲食習慣,又有沒有關連?多食高油脂、高糖分的食物,是否真的會增加孩子出生後患「多動症」的機會?

ADHD的成因是?

ADHD又稱「多動症」、「注意力缺陷及/多動障礙」等。目前未有造成ADHD的確切定論,但研究顯示ADHD是神經生理及高度遺傳的疾病。基因、環境和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是影響ADHD症狀嚴重程度的因素。

ADHD並不罕見,只要患者越早得到診斷治理,越能享受優質的生活。

相關文章:治療ADHD 藥物、行為治療雙管齊下

ADHD患者症狀

ADHD患者會:
– 不專心,對不感興趣的領域不能集中注意力,即使那些領域很重要
– 只專心於他們有興趣、但可能無關痛癢的東西上
– 擁有高能量,對感興趣的領域高度集中

ADHD症狀通常於童年開始出現,大部分會持續到成年以後。

相關文章:專注力不足=ADHD? 缺少3項特質孩子容易分心

避免高脂高糖飲食


過去有研究發現,孕期影響孩童的成長發育,與胰島素生長因子(IGF2)的DNA的甲基化有關,這個甲基化修飾導致了DNA的功能改變。IGF2與胎兒發育有很大的關係,同時也涉及到腦區內有關過動症的部分,而研究人員亦認為孕期不健康的飲食,影響到這類的基因,導致胎兒腦部早期發育有影響。孕婦懷孕時多攝取脂肪及糖分,胎兒的IGF2甲基化,比起健康飲食的孕婦生出的胎兒來的要高。


懷孕初期多食海鮮

有研究指出,孕婦懷孕時進食豐富海鮮,孩子患上ADHD的風險會有所減低。西班牙一項研究調查了1641對母子及母女,收集媽媽於懷孕時的飲食習慣的數據,並於孩子8歲時,評估孩子ADHD的徵狀。研究發現,假若媽媽懷孕時進食大量海鮮,孩子患ADHD的機會會有所減少。懷孕期間每星期進食4份 (1份為115克) 魚類,孩子在8歲的時候專注力表現明顯會變得更好。

研究人員指出,高油脂魚,例如三文魚、鯖魚等最為有益,因含豐富Omega-3,有助大腦發育,孩子長大後專注力會較好。

如果在懷孕的頭三個月食用海鮮,對專注力的影響更大,因為懷孕初期的大腦發育更為關鍵。

相關文章:魚類營養知多少?營養師推介合時魚類!

少量酒精亦會影響胎兒腦部發展


孕婦懷孕時如果飲酒,對胎兒成長後的心理、行為及認知能力均有影響。有研究指出,孕婦如果懷孕時,即使只是喝少量酒精,孩童長大後會出現較多情緒問題,如抑鬱症、焦慮症,以及行為問題,如衝動或專注力不足。如果孕婦在懷孕期最初的6至7星期飲較多酒,孩童出現ADHD的機會更會高25%,而且更易出現攻擊等行為問題。

研究指出,即使孕婦只在懷孕初期飲少量酒,之後便停飲,對胎兒日後的腦部發展也同樣有負面影響。由於很多孕婦於最初懷孕的6至7個星期時,大多未知自己懷孕,因此研究人員提醒,如女士已有生育計劃,就應該避免飲酒。

其他飲食建議

蛋白質:可從蛋、牛奶、肉類、魚類、豆腐、豆漿中攝取。

鈣質:鈣質有利胎兒的骨骼發育,同時鈣質攝取也可避免孕婦於孕期抽筋。孕婦除了可以透過牛奶及鈣片攝取外,也可以從小魚乾、豆腐、深色蔬菜等攝取。另外,多曬太陽也可以幫助鈣質吸收。

鐵質:孕婦在懷孕期間血量會增加,若血量增加,紅血球物增加,則會出現生理性貧血,導致疲倦,同時應付生產的出血能力下降、剖腹產後也較容易出現感染,或者是BB的發育遲緩。所以孕期必須加強鐵質攝取,可以從豬肉、牛肉、豆類、深色蔬菜、內臟、肝臟、蛋黃、貝類、牛奶、葡萄等食物中攝取。

鈉:孕婦若有高血壓及水腫,要限制鈉的攝取,像是滷味、罐頭食品、即食等。

維他命:多攝取維他命C、維他命A。維他命C可從柑橘類、木瓜中攝取;維他命A可從深綠色、深黃色蔬菜及水果中攝取。

葉酸:葉酸有助胎兒的腦部發育,懷孕初期就可以開始攝取,從豆類、全穀類、蘆筍、香蕉、橙汁、肝臟、瘦肉、綠色蔬菜等攝取。

DHA:DHA對於胎兒的腦部以及視網膜發育相當有幫助,可幫助胎兒的視力以及認知發展。孕期或孕後哺乳階段都可以適當補充,可從深海魚中攝取。

相關文章:5大孕婦飲食禁忌公開 懷孕期間飲食習慣要小心!

甲狀腺素偏低的影響

孕婦亦要留意自己的甲狀腺素水平,如懷孕期間甲狀腺素偏低,下一代患上ADHD的風險會較一般人高。研究顯示,懷孕首3個月,甲狀腺素偏低的孕婦,孩童長大後被診斷出患有ADHD的風險,較一般人高28%。

相關文章:甲狀腺出事就要割? 天然食品可以解決甲狀問題?

維持體重遠離空氣污染

胎兒對於子宮內的環境亦相當敏感,特別是當母體處於發炎狀態,有可能影響到胎兒腦部的發育。而懷孕期間的一些風險因子,包括壓力、細菌或病毒感染、吸煙習慣、肥胖、慢性疾病、不良的飲食習慣、環境污染等,都可能會導致身體發炎。因此除了改善飲食習慣外,亦要保持正面樂觀的態度、維持體重、遠離空氣污染等。

相關文章:身體小毛病或是慢性發炎 不及早治療可引致癌症

相關文章:別讓身體長期發炎! 三大抗炎貼士 內附好物推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