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Web Interstitial Ad
新城健康+

人工晶體技術發展成熟 可按需要選擇不同焦距 | 養和醫院眼科專科醫生鄭澤鈞

換上人工晶體 是治療白內障的方法,白內障以往是年長人士才會患上的眼睛疾病,原來亦有年輕個案,養和醫院眼科專科醫生鄭澤鈞醫生指出,年輕患上白內障或與先天問題有關。現時人工晶體 技術發展成熟,有不同焦距可供病人選擇。但接受程度,以及適應期則因應不同情況而定。

主持:今天邀請了養和醫院眼科專科醫生鄭澤鈞醫生,主題是人工晶體。因現時人均壽命延長,出現白內障機會似乎非常高,對嗎?

醫生:某程度上沒錯,任何年紀的人都有機會出現白內障,不過有人可能年紀較大才出現,部分人年輕時已經出現。

年輕白內障或受先天影響


主持:年輕時出現白內障,跟遺傳有關嗎?所謂的年紀大是指年過50嗎?



醫生﹕ 沒錯,其實年輕出現白內障大部分受先天因素影響。白內障的成因分為先天和後天,先天是基因問題,如果父母在年輕時已出現白內障,又或是本身先天有深度近視,亦會較容易出現白內障;其他成因如本身因其他疾病需要使用類固醇、罹患糖尿病,都會導致提早出現白內障。不同因素會令病人在不同年紀出現白內障,而現時白內障的發病年齡大概為50歲。

主持:大眾對白內障或已有基本概念,但當要接受白內障手術時,仍有很多問題,包括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晶體,可否介紹甚麼是人工晶體?

醫生:其實眼睛內本身有天然晶體,而晶體的作用是負責將光聚焦在視網膜上,才可以看到事物。如果患有白內障,代表晶體變得混沌,需要抽出晶體,但抽出後眼睛便無法對焦,所以要放入人工晶體幫助對焦,而人工晶體有不同焦距可供選擇。

主持:近年人工晶體除了單焦鏡、雙焦鏡和多焦鏡,醫學界再有新突破嗎?


醫生:近年人工晶體除了單焦鏡、雙焦鏡和多焦鏡,多了一種名為「長焦鏡」的人工晶體。

不同焦距 應付不同需要

主持:甚麼是單焦鏡?

醫生: 先解釋一下,其實每種人工晶體也是度身訂造,手術前要先量度求診者眼球的長度、弧度,再根據其需要,才決定植入甚麼焦距的晶體,令病人在特定距離看得更清楚。而單焦鏡就是只在一個特定距離看得清楚,如看遠處景物清楚,看其他距離的事物便要戴眼鏡,病人可考慮選用漸進式眼鏡看電腦、看書和文件;反之如果病人一向有戴眼鏡習慣,手術後也想繼續戴眼鏡,醫生可以設計人工晶體用來看近物,但日常如駕駛、做運動便要戴眼鏡。以上是單焦點的特點,特定距離清楚,其他距離由眼鏡去補救,屬最基本的人工晶體設計。

主持:有沒有什麼特殊情況?


醫生:曾經有病人雙眼都需要做白內障手術,如選用單焦鏡,我們會為其中一隻眼的人工晶體設計為看遠物清楚,另一隻眼則看近物清楚,這有助解決部分老花問題,令雙眼同時兼顧到遠近兩個距離,但因焦距一個遠一個近,中距離仍有看不清的部分,需靠眼鏡輔助。


主持: 中距離的意思是什麼?


醫生:  看書、電腦算是近距離,駕駛是遠距離,而伸直手可觸碰到的地方,如食飯夾餸的距離,便是中距離。

多焦距適應期各有不同


主持:多焦鏡是甚麼?

醫生: 單焦鏡的缺點是雙眼有「鴛鴦」焦距,有人覺得「鴛鴦」很不舒服、不平衡,所以醫學界發明了多焦距人工晶體,由最初只有雙焦鏡,慢慢演變成三焦鏡。當光通過人工晶體後,這種人工晶體設計能將光分散成遠、中、近三個焦點,令眼睛可看到遠、中、近的景物。多焦鏡亦有缺點,因為將光分散,令病人需要有足夠光線才能看得清,當光線不足、處於較暗的環境,視野便會較差;另一個缺點是病人需時適應,譬如病人看遠物時,需要對遠物對焦,同時不對焦近及中距離的物體,病人一開始或會不習慣、感覺視物鬆散,因此需時適應。植入多焦鏡後,駕駛時看對頭車的燈會有光環、眩光的情況;晚上也會因為光線不足,而令晚間的視力較差。

主持:有沒有病人植入多焦鏡後,覺得不適應要更換?

醫生:100個病人中,約有一個因不適應而需更換晶體,所以手術前要先和病人溝通清楚,有些病人對視力質素的要求很高,不介意戴眼鏡,便會選用單焦距;醫生也會觀察病人的情況,譬如病人的眼鏡很花、有污跡時的反應,以評估病人可接受程度,如接受程度高,一般使用多焦鏡沒有問題。


主持:部分人植入多焦鏡後未能適應,或會感到頭暈,一般適應期需要多久?


醫生:病人通常最快一個月會適應到,亦有病人可能需要長一點時間,大約半年至一年,而適應期間病人會覺得不舒服,但未至於抗拒,可應付日常生活所需。


主持:植入多焦鏡後,有甚麼貼士給病人,有助加快適應?

醫生:譬如病人看到燈會有光圈,應盡量不理會,越在意反而越差,因為腦部神經有適應過程,如眩光這類信號,只要不理會,腦部便會慢慢抑制其存在,最後消失。

長焦鏡為新技術

主持:近年出現的長焦鏡,是否最新的發展?

醫生:沒錯,長焦距的設計是針對雙焦鏡、多焦鏡的眩光副作用加以改良,長焦鏡人工晶體是一個連續焦點,由遠至中距離也會看得清楚,而眩光、重影的情況亦大大減少,基本上和單焦距沒有分別。惟長焦鏡覆蓋焦點只有兩個距離,即是由遠到中距離或由中到近距離,是連續性而不是定點,兩個距離之間全部看得到,但不能全面覆蓋遠、中、近三個區域。


所以如果病人植入長焦鏡後,又不想戴眼鏡,兩隻眼仍會有「鴛鴦」,但比起單焦點「鴛鴦」情況已大幅改善。

主持:即是長焦距也有「鴛鴦」眼,但因為差距較少比較容易習慣,可減少不適感。但長焦鏡只是近兩年多推出,技術算是成熟嗎?

醫生:長焦鏡已使用兩年多,暫時沒有太大問題,畢竟較多焦鏡、單焦鏡的副作用少。唯一問題是病人仍要適應「鴛鴦」眼,所以當病人有白內障,醫生會跟病人溝通,以評估用哪種晶體,也會評估雙眼承受「鴛鴦」的程度。部分人可以承受250度差距,即使用單焦距亦沒問題;有人可能50度差距已接受不到,這樣便需考慮其他人工晶體;也有病人因要治理老花而考慮用長焦鏡。

大部分人能接受150度的差距。有些病人本身天生「鴛鴦」眼,一邊沒有度數,另一隻眼有輕微度數,令50歲後都不用戴老花眼鏡,這是最理想的情況,因為已習慣多年的「鴛鴦」情況,即使需要施手術導致「鴛鴦」眼,亦很快適應。

主持:所謂的不適應其實是甚麼問題?

醫生:病人會覺得不平衡;一隻眼需要很用力,另一隻眼放鬆。假如病人真的不適應,可以戴眼鏡調和,並不一定要再動手術取出人工晶體。

眼睛不會同時做手術

主持:就功能而言,一般人是否傾向考慮用長焦距人工晶體?

醫生:這並非絕對,事前病人要先嘗試不同焦鏡引致「鴛鴦」眼的感覺,如很不舒服,可能仍會選單焦。另外,三種焦鏡也可以處理散光。

主持:假設兩隻眼也有白內障,可否同一時間做手術?


醫生: 本身手術風險是細菌感染,機會為五千分之一至一萬分之一,機會很微,惟一旦出現嚴重問題,的確有機會引致完全失明,因此一般不會建議雙眼同一時間做手術。

主持:長焦距的出現,對於醫治白內障的的發展意義重大嗎?

醫生:其實本身多焦鏡已經發展很成熟,最新類型的人工晶體,其眩光副作用已經減到很少,惟眼科醫生發現即使運用激光亦未能完全處理這個副作用,所以才開始有新的科學理論,因而研發出長焦距鏡片,但現時的長焦鏡覆蓋範圍只限在兩個距離之內,相信未來有機會可以全面覆蓋遠、中、近距離,屆時便最理想。



主持:由於白內障會隨時間慢慢發展,一般病人由知道自己有白內障,到影響視力需要將晶體切除,大約多長時間?

醫生:其實視乎病人本身有否其他病,一般由開始確診白內障到需要做手術,大約是五至十年時間,惟白內障問題一旦影響到日常生活,如上班、駕駛,有機會三至四年內已經要做手術。


如不影響生活 毋需急於做手術

主持:一般病人在什麼情況下,會懷疑自己有白內障而求醫確診?

醫生:現時很少會待至明顯病變才求醫,一般情況下病人發現眼鏡度數突然加深,由本來多年穩定度數,之後突然加深,如一年升100度,再過一年加深200至300度,視光師便會提醒這類人士求醫;又或是駕駛時看到燈光散開、對頭車燈光線化開、進隧道太暗看不清楚等,以上情況便要去檢查找出問題。

主持:深近視人士或考慮做激光矯視手術,如果一直拖延不做,可以待有白內障時才一次過做手術嗎?如何決定何時做白內障手術?

醫生:其實如果白內障影響到病人日常生活,便值得做手術,但手術始終有風險,醫生要平衡風險因素,譬如病人近視已達1000至2000度,隱形眼鏡也戴不到,戴眼鏡又有度數限制,這樣即使沒有白內障也要做手術,以改善生活。反之,如果病人近視可能只有800度,但佩戴多年隱形眼鏡仍可應付,視力上也沒有太大問題,如屬初期白內障,就可以考慮選擇晚一點才做手術。

主持:一般白內障手術需時多久?

醫生:現時白內障手術大概需時10至15分鐘便完成,只須局部麻醉,很少病人需要縫線。手術後約四至五日,視力已大致恢復。手術風險包括細菌感染、發炎,機會約為五千分之一至一萬分之一;或後囊不夠厚身作承托,機率約為1%至2%。

主持:手術後是否需時1至2日讓眼睛休息,然後已可以如常工作?

醫生:無錯,一般一至兩天便可,不用拆線也不用卧床,只要不是太粗重的工作便可以。


主持:完成白內障手術後,基本上要多久才要覆診檢查?後囊不夠厚身作承托是什麼意思?

醫生:手術會取出白內障的晶體,但會保留天然晶體最外層的「晶體囊膜」,俗稱「後囊」,以包裹新的人工晶體;有「後囊」這個外層承托可免卻縫線程序,但部分人天生後囊不夠厚,不能承托新的晶體,手術時便需要縫線,令手術時間延長,或需要一小時才可完成,這是手術過程之中有機會出現的問題,但並不常見。

假設手術順利,但有病人可能在手術後一段時間,可能是一年,甚至是十年,其後囊才慢慢變厚,此時病人看東西會不清楚,醫生檢查後如有需要,可以打激光將其減厚。

主持:明白,似乎醫治白內障方面,無論手術或人工晶體選擇上已很成熟,但日常可以怎樣保養眼睛,減緩出現白內障?

醫生:如果病人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一定要控制得宜;如需長期服用類固醇,便要問醫生可否以其他藥物取代。另外,一般健康人士在戶外時要戴太陽眼鏡,阻隔紫外光,因為紫外光最容易令白內障加深。

主持:保護眼睛相當重要,謝謝鄭醫生,下次有機會再談,再見!





**以上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台/ 網站立場無關。內容僅供參考,所有預防及治療方法都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如有懷疑,請向主診醫護人員查詢。

鄭澤鈞
養和醫院眼科科專科醫生

香港大學眼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
眼科專科醫生

  • 悉尼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員
  • 香港眼科醫學院院士
  • 英國皇家眼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眼科)

立即重溫《養和抗病兵工廠》其他集數內容:

This image has an empty alt attribute; its file name is header_02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