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Web Interstitial Ad
新城健康+

醫療專科|調查:增加認知或有助建立良好運動習慣 世界心臟日2022加強推廣全民運動

早前,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於「世界心臟日2022新聞發布會」公布了最新調查結果。學院於今年7-8月期間訪問了266名患有心血管病患者或高危人士有關疫情下生活習慣及身體狀況的改變,並交由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進行分析。結果發現,3成人運動量下降、體重上升,反映疫情對患者的健康有不良影響。

風險因素控制欠佳 或與壓力、睡眠質素有關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候任院長梁達智醫生表示,受訪者中約有9成人患有最少一種三高:「畢竟調查針對已確診心臟疾病的患者或者高危一族,因此較多人患有三高是正常現象,但同時亦是警剔大家要多留意自己的血糖、血壓及膽固醇,因為三高正正是各種慢性心血管病的高危因素。」


受訪者中有1成人反映三高病情惡化,代表其風險因素控制未如理想,原因或與生活習慣改變有關。約有30%受訪者反映的其整體生活習慣受影響,其中較多人受情緒壓力以及睡眠質素下降困擾。梁達智醫生解釋,已有多項研究証實長期的壓力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或令病情惡化。情緒壓力也會導致失眠,長期睡眠不足,心血管疾病風險亦大大增加,病情自然不受控。因此大家不應忽視心理健康問題,遇上情緒困擾可主動尋求親友或專家幫助;另外亦應保持每天7-9小時的充足睡眠,如果有睡眠窒息症,更應盡快求醫。

情緒壓力以及睡眠質素下降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大家應正視心理健康問題。

肥胖問題不容輕視 患者也應適量運動

另一問題——「肥胖」同樣值得關注。調查反映66%的受訪患者過重或肥胖,3成人的體重較疫情前有所增加。梁達智醫生指肥胖不只是外觀問題,它已被歸類為慢性疾病的一員。肥胖症是直接導致高血脂、二型糖尿病、高血壓以及睡眠障礙等心血管高危因素的一大原凶。

肥胖已被歸類在慢性疾病的一員。肥胖症是直接導致高血脂、二型糖尿病、高血壓以及睡眠障礙等心血管高危因素的一大原凶。

充足運動有效減脂,惟1/3受訪者表示疫情下運動量減少,8成以上未能達世衛WHO建議的每週運動時數(每星期進行最少150分鐘中等強度帶氧運動或最少75分鐘劇烈強度運動),而且1/4沒有運動習慣。梁達智醫生指即使是已經確診心臟病的病人也應保持適量運動︰「冠心病患者如果病情穩定,諮詢醫生建議後也可進行低至中等強度運動,惟患者需要注意運動強度及時間,量力而為,注意身體變化。運動期間若有不尋常的不適,如頭暈、心絞痛便應情況立即停下,並盡快求醫以了解病情是否惡化。」

冠心病患者在病情穩定下也可進行低至中等強度運動,可以嘗試結伴運動互相照應。運動期間如有不適,應立即停止休息。

運動益處多不勝數,能夠降低67%心血管疾病致命風險,減少粥狀動脈硬化機會,亦是舒壓的方法之一。

港人運動不足 訂立護心主題—運動

調查其中一項有趣的發現,就是知悉WHO運動建議時數的組別其運動時數明顯較不知道的長,反映加強市民認知或有助建立良好運動習慣。梁達智醫生又提及上年度的世界心臟日的調查亦發現香港市民普遍未能達世衛運動建議,因此為提醒市民多做運動,因此今年的世界心臟日訂立運動為主題,以行動保護心臟,呼籲全港市民「護心起動 Ready Go!」


梁達智醫生期望透過新聞發布會,以及接下來一連串的健康講座,以及即將在10月23日舉行的心臟健康嘉年華會,提高大家對運動的認識,從多角度了解運動對心臟的好處、釋除有關疑慮,鼓勵大家養成日日運動的好習慣。

即上H2C網頁了解更多「世界心臟日2022心臟健康嘉年華」詳情:

https://hkhearthealth.com/


資料由客戶提供。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候任院長 梁達智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