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 問題大多以為跟便秘有關,養和醫院外科專科鄺永恆醫生指出,痔瘡也有由器官勞損所引起。治療痔瘡方法,視乎痔瘡的病情,如初期的內痔,可以藥物及外服藥膏來控制病情。如痔瘡問題嚴重的話,則需以手術治療。鄺醫生狀詳細講解痔瘡的成因、治療方法,以及預防方法。
主持:今天邀請了養和醫院外科專科鄺永恒醫生,主題是「痔瘡」。痔瘡是不是很普遍?求診的病人是不是一開始已經知道自己有痔瘡問題?
醫生:痔瘡是來自一個醫學術語叫「肛門軟墊」(anal cushions),由肛門的細小血管和軟組織形成。實際上是人人皆有,但當出現不適症狀或併發症時,如發炎、流血等,才會稱為痔瘡。
痔瘡 或因肛門勞損
主持:既然人人也有肛門軟墊,為何會突然演變成痔瘡?
醫生: 其實大部分人的肛門軟墊,具有保護作用,以方便排便,亦可防止失禁,但當長期使用可能會出現勞損、發炎或鬆脫,長期便秘和長期用力排便會引致肛門附近的血液循環受阻,或令周圍的組織變弱,引起血管腫脹及軟組織突出容易流血,形成痔瘡。
主持:你剛提到長期使用可能會出現勞損,是不是和年紀漸長有關?
醫生﹕ 當器官使用越久、年紀大,會有更多機會勞損;另外,懷孕婦女亦較易有痔瘡,因為生產時,媽媽要用力「谷」而充血,就如「谷」大便一樣,而如廁時間長,「谷」得太久也會令軟墊鬆脫,導致清潔肛門時容易擦傷流血,鬆脫部分又不能推回體內,因而變成外痔,鬆脫至體外的軟組織會欠缺承托,更易流血。
痔瘡屬於良性,暫時未有任何稱為惡性痔瘡的病例。不過,痔瘡的症狀和惡性癌症的症狀很相似,同樣如廁後出現流血或有便秘症狀,病人可能分辨不到,如有懷疑要找醫生,檢查確定是否屬惡性腫瘤。
大便出血 應立刻求診
主持:簡單說,痔瘡症狀主要是流血,有沒有其他症狀幫助診斷?
醫生﹕ 病人會發現自己肛門有突出物,可以看到及摸到,發作時病者會感到痛楚。亦有部分病人的痔瘡在肛門內,並沒有突出至肛門外。病人會有不適感、肛門痕癢及疼痛;如果嚴重,血管可能閉塞引起腫脹,產生劇痛,如有這些症狀應立即求醫。
主持:明白,那麼醫生是怎樣為病人診斷痔瘡?
醫生:醫生會在臨床查看病歷、問診,而痔瘡症狀一般時間會比較長,可能是8至10年等,亦可能一直有流血,特別是如廁後,在廁紙上或清潔時發現有血滴出;而癌症腫瘤引致的流血,血液大多和大便混合一起,時間相對較短,病徵有可能是幾個月至一年。
另一方面,痔瘡患者通常本身有長期便秘;而癌症通常是近幾個月發生。如果病人有家族病史,患上腸癌的機會較高,最直接的方法是進行臨床檢查,醫生會為病人做肛門檢查、探肛,或利用一枝約為7厘米長的直腸及肛門檢查鏡頭,進入直腸檢查有否內痔和外痔。
主持: 外痔和內痔是如何區分?
醫生:痔瘡可分為內痔、外痔及混合痔三類。內痔位於痛楚分界線齒狀線以上,病者一般不會感到痛楚。外痔位於齒狀線以下,並突出至肛門外,可以看到及摸到,發作時病者會感到痛楚。如痔瘡範圍從齒狀線以上伸延至以下的則稱為混合痔。
主持:痔瘡患者當中男人還是女人較多?
醫生: 坊間有統計顯示痔瘡患者,男性比女性較多。
病情分4期 初期以藥物治療
主持: 根據臨床經驗中,痔瘡的形成和生活習慣有關嗎?還是生理變化?另外,痔瘡的位置應該有很多細菌,要處理是否有難度?可否用藥物方式?還是只能用手術去處理?
醫生:治療痔瘡的方法,首先要排除癌症,醫生可透過內視鏡檢查來排除。再因應症狀的嚴重性來為痔瘡分期數。第一、二期痔瘡是內痔,並沒有突出,即使痔瘡突出至肛門外,但在排便後可自動復位;第三期的痔瘡在病者排便後不能自動復位,需人手幫助將其復位。第四期痔瘡長期留於肛門外,病者無法將其復位。如早期的症狀輕微,不太嚴重,可以嘗試用口服藥或外敷藥物紓緩症狀。
主持:看來是主要是針對紓緩症狀,而不是根治?
醫生:早期的痔瘡,一般採用藥物注射控制,利用藥物可以令痔瘡收縮,減少流血機會或以橡筋結紮方法使痔瘡缺血收縮。但如發展成外痔而且體積很大,例如第三或第四期的時候,痔瘡不止是血管充血,還有鬆脫的皮膚,便很難單靠藥物去治療,這時候需要以外科手術將之切除。
主持:看來當內痔發展下去,慢慢垂出肛門外時會成為外痔?
醫生: 一般是由內痔演變成外痔,當然亦有病人是直接在肛門外生出痔瘡。外痔發作時病者會感到痛楚;內痔病人一般不會感到痛楚。
主持:如果用手術治療?
醫生:治療方法視乎症狀,如果症狀是流血為主,傳統開放式手術能把脹大的痔瘡割除,多年來成效不錯,而且復發機會最少,但會留下外露的傷口,令病者較為痛楚,需要數星期方可康復。不過,如果主要是內痔就可採用微創技術治療痔瘡。
環狀切除手術可治療內痔及體積較小的外痔。外科醫生會把「痔瘡儀器」放進肛門內,以環狀式切除內痔,及切斷附近黏膜供給痔瘡的血管。如屬外痔,則先將之推回肛門內,予以固定,再以「痔瘡儀器」作環狀式切除,及切斷血液供應。由於切除痔瘡的位置在齒狀線以上,故此手術後病者的痛楚非常輕微。這個方法相對不會太痛,康復時間更快,不過復發機會較高。
主持:看來「痔瘡儀器」只是針對比較初期的痔瘡,是嗎?
醫生:如果痔瘡只是有少許皮膚突出,「痔瘡儀器」仍適用;但如果痔瘡已經很大、突出,加上血管閉塞,導致劇痛,傳統開放式手術成效會較好。
主持:一般人或會想用較保守治療,不想手術切除。
醫生:如果病人流血情況嚴重或用藥一段時間後仍沒有明顯好轉,如屬第二、三期的痔瘡,可考慮結紮方法,方法相對簡單,病人不需要麻醉,只需要保持靜止大概10分鐘便可完成,完成結紮後會有痠軟的感覺,病人或會常常想上廁所,預計維持約兩、三日,情況便會改善。
開放式傷口 癒合期長
主持:結紮是否用橡筋紮緊?為何不需要用麻醉藥?不會痛嗎?
醫生:剛才提到外痔以皮膚為主,結紮會令病人很痛,因此結紮通常治療內痔為主,而且結紮是比較深入、高一點的位置,主要是紮緊血管來源,令血流減少至痔瘡,從而減少充血,令痔瘡縮少、減低流血風險。很多病人完成結紮後,只要沒有再流血、不痛,已代表成功。
主持:如果是外痔,是否一定要做手術?切除手術的過程是怎樣?很多病人說手術後才是最痛,尤其是如廁時。
醫生:手術後傷口一般都會感疼痛,因為完成手術後,傷口會打開,傷口位置是每天如廁、大便經過的地方,因此有機會污染傷口,引致發炎、爆開,病人在手術後每日如廁、大便後,必須清洗乾淨,而且需要用藥水浸泡消毒、止痛,令傷口慢慢癒合。
要令傷口癒合得更好,首先病人最好沒有便秘問題,因為便秘時大便很硬,排便時或會刮損肛門,引起很大的痛楚,因此醫生會建議病人多攝取纖維和水分,以保持大便暢通;如果病人有需要,醫生會處方大便軟化的藥物,令病人排便更容易;此外,建議病人在排便前半小時前服食止痛藥,並在排便前約10分鐘塗抺止痛膏,它有滋潤作用,防止排便時刮損,令病人不會太辛苦,而止痛膏同時是麻醉藥,傷口吸收後會有麻痺感,令排便時痛楚減輕。病人可能需維持此情況約一、兩個星期,之後痛楚會慢慢減少,病人可視乎情況減藥。
主持:開放性傷口是什麼?是「結焦」的狀態嗎?
醫生:通常痔瘡手術後,會有2至3個傷口在肛門附近,所謂開放性傷口,即使傷口已經止血但沒有縫合。醫生會建議病人如廁後要沖洗、用濕紙巾清潔乾淨,用暖水(非熱水)沖洗肛門口,再浸用「灰錳氧」消毒藥水,有助病人紓緩傷口的痛楚和殺菌,加速傷口癒合。因為手術後如廁的善後程序較為繁複,病人去洗手間時間相對增長,大約每次會多用15至20分鐘。環狀式切除手術的傷口屬封閉,並且在肛門內,故痛楚比較輕,手術後通常毋須特別護理。病者一般可在手術後第一天出院,數天後便可恢復日常活動。
主持:常聽說痔瘡手術後很痛,坐立不安,病人術後坐水泡有幫助嗎?
醫生:我會建議病人手術後一至兩星期坐水泡,避免傷口直接觸硬凳,但其實只有部分病人需要,所以不用太擔心。現時手術技術很好,10個病人只有2-3位會因為太痛、太辛苦才需要坐水泡。大概八成病人只須短期服用止痛藥,已可解除大部分的痛楚和不適感,屬可接受範圍。
主持:看來手術後7-10天,術後不適大致降低,病人亦適應,是嗎?
醫生:無錯,大部分病人的傷口在術後7-10天已經癒合,能如常工作及生活。即使未完全癒合,傷口也康復不少,大部份發炎情況已消腫或減輕,痛楚減少,或只餘10%-20%的痛感,可能在如廁時才會痛。大部分病人是在手術後首一至兩天感到痛楚;第三、四天主要是如廁時才會感到疼痛;一星期後,大部分如廁疼痛的患者亦消失,只有輕微痛楚。
何謂有手術的需要?如果痔瘡不太痛就不需要;如有流血不止或突出、影響個人衛生、發炎腫痛,便有需要考慮做手術。如果只是突出小部分、一年只出現一次流血、流血問題輕微,或便秘才輕微流血,以上可界定為輕微狀況,可以先試用藥物,甚至可以先結紮痔瘡,如惡化至嚴重情況,可屆時再考慮切除;如果不想開刀,可試用「痔瘡儀器」,將內痔或輕微外痔固定回體內。
主持:痔瘡可以預防嗎?
醫生:首先我們要了解引發痔瘡的高危因素,譬如慢性便秘、經常做屈坐或谷肚的動作,甚至有病人經常在如廁時看雜誌、用電話而久坐,也會增加出現痔瘡的機會。
要預防痔瘡,第一要防止便秘,要多吃水果、蔬菜等高纖的食物、多喝水;此外,建議病人不要強迫自己過分用力排便,如果上廁所15分鐘仍沒有大便,就不應強行用力「谷」,因為施太大力會令軟墊充血過度,令肛門軟墊突出,形成痔瘡;建議多做運動,運動可以令腸臟蠕動加快,減少便秘;同時要避免久坐,如果職業是司機、辦公室文職,最好有空便站起來走一走,令腹內壓力減少,有助減低痔瘡形成機會。
主持:如果痔瘡的原因多是因為腹腔壓力引致,肥胖人士會否更容易有痔瘡?
醫生:理論上,肥胖會令腹腔壓力增加,部分長期病患者亦會因腹腔積水而增加腹內壓力,增加形成痔瘡機會。懷孕亦是一個容易引致痔瘡的成因,但很難避免,當嬰兒在腹內長大,力量下墜令盆腔下陷,肛門軟墊充血後很難返回體內,導致肛門壓力增加,特別是當媽媽自然分娩,生產時用力可以長達10-15分鐘以上,不停施力,會更容易令肛門軟墊鬆脫,血管失去承托以致更易流血,但幸好大部分孕婦在生產後鬆脫的情況不會太嚴重,軟墊多會自行退回體內,可採用藥物治療輔助康復。如果鬆脫嚴重,才會考慮介入治療,例如手術。
主持:攝取雙歧桿菌或益生菌,對大便有否幫助?
醫生:暫時沒有具說服力科學證據的文獻,證明食用益生菌可幫助紓緩便秘,我建議採用正常飲食習慣,多喝水及多做運動會更有幫助;有外國文獻提到,經常做帶氧運動最好,有效減低便秘機會。
主持:為何運動會加快腸道蠕動?
醫生:這跟神經系統有關,腸道是自主神經系統,運動會令系統調整,減低身體壓力,因而令腸道正常蠕動,從而減少便秘。
主持:謝謝鄺醫生,下次再談。
**以上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台/ 網站立場無關。內容僅供參考,所有預防及治療方法都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如有懷疑,請向主診醫護人員查詢。
鄺永恒
養和醫院外科專科醫生
外科名譽顧問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
外科專科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員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外科)
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