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經歷過焦慮的時刻,當我們預計會遇到困難或危險時,焦慮情緒就像警鐘響起,提醒我們注意潛在危機,讓我們作出準備。但當焦慮情緒影響到日常生活,如學習或社交,令你極度苦惱,甚至引起身體不適的時候,你可能正經歷焦慮症了。本文目的是介紹這個普遍但一直被忽略的精神疾病。
精彩節目回顧
焦慮症有共患病風險
焦慮症是常見的兒童精神疾病。據香港衛生署資料,焦慮症在學齡兒童中的病發率是8%-10%,而女童的個案較男童多。研究發現焦慮症的患者有共患病的風險,例如抑鬱症、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和自閉症譜系障礙等。
筆者接觸過不少有焦慮症的服務對象,有些父母亦有焦慮和抑鬱問題,如果每天還要照顧同時有自閉症、專注力失調症的孩子時,困難就會倍增,因為就算是孩子叫喊、不聽話都會為家長構成無法忍受的壓力,值得關注。
5種兒童/青少年最經常患上的焦慮症:
社交焦慮症(持續地害怕一種或多種的社交情境,例如圍圈聊天,面對面玩游戲) |
廣泛性焦慮症(對許多事情都過份擔心,並且覺得很難控制此感覺) |
分離焦慮症(過份害怕父母/主要照顧者與自己分離) |
特定性恐懼症(持續地害怕動物;自然環境;血/打針/受傷;或特定情境 (如厠所)) |
恐慌症(持續地擔心下次的恐慌突襲或其後果) |
焦慮症普遍伴隨的身體反應
學會關心和注意身體反應,是辨識自己或家人有沒有風險的關鍵。與其他疾病不同,你並不一定能看到當事人是如何面對的。
究竟在身體及思維上,焦慮症患者會出現怎樣的狀況?
身體症狀: |
身體冒汗 |
心跳加速 |
身體顫抖 |
呼吸困難 |
窒息感覺 |
腹瀉/尿頻 |
感覺麻木 |
胸口痛/不適 |
反胃/肚痛/胃部不適 |
頭暈眼花/站立不穩 |
發冷/發熱/臉紅/臉青 |
焦慮想法: |
相信最壞的情況會發生 |
持續的擔憂 |
全有或全無的想法(一定是這樣!/ 不可能!) |
過度概括(基於個別事件作出總體假設) |
你有焦慮行為嗎?
患者會有以下的常見焦慮行為:
避免害怕的情況或事件 |
尋求安慰 |
事後孔明 |
在害怕的情況下易發怒和沮喪 |
強迫行為(如一遍又一遍地洗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