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Web Interstitial Ad
新城健康+

慢性硬膜下血腫 | 養和醫院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曾振邦

慢性硬膜下血腫 是比較少留意到的疾病,屬於神經外科。大部份情況是由於腦部受到創傷所造成,而長者較容易患上,而且初期病徵並不明顯,所以今日邀請到養和醫院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曾振邦為大家講解。

甚麼是慢性硬膜下血腫?

主持:今日邀請了養和醫院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曾振邦醫生講解慢性硬膜下血腫。可否簡單介紹一下甚麼是慢性硬膜下血腫?


醫生:談及這個病之前,先說一下我們頭部的構造,頭部有頭顱骨,在頭顱骨之下就是腦膜,硬膜是在腦膜中最表面的一層,它是很堅韌的,負責包圍著腦部。硬膜下面有個空間,稱為「硬膜下腔」,當這個空間積了血,久而久之到一定容量就會壓著腦袋,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腫。


慢性硬膜下血腫和我們經常說的「爆血管」有少許不同,它並不是突然出血,大部份情況都是因為之前發生過很輕微的碰撞,影響了腦硬膜下腔的靜脈,由於這些血管出現輕微出血,當這些血積聚後,身體會自行慢慢分解,分解時會出現發炎反應,久而久之會形成新的血管。不過這些新的血管會慢慢滲漏出血水,當血水越積越多就會壓著腦部。


主持:剛才醫生說「腦硬膜」是每個人都會有,而硬膜下血腫是與輕微碰撞有關,這是否和日常做具撞擊性的運動,如球類運動的意外有關呢?

醫生: 無錯,其實大部份病人可能在一個月至幾個月之前受過腦部創傷,即使是很輕微的創傷都有機會引致這個病。不過一般成年人很少機會發生這個情況,硬膜下血腫多數發生在長者身上。隨著年紀越大,長者的腦部開始有少許萎縮,不過頭骨及腦膜是不會萎縮的,導致腦膜與腦部中間出現了一些虛位,增加硬膜下腔的虛位積聚血水的機會。

如何診斷 患上慢性硬膜下血腫?!

主持:它有沒有任何明顯的病徵可令我們易於發現?

醫生:這個病在早期的時候並沒有明顯病徵,甚至即使出現病徵都不覺得與腦部有關。病人早期會發現行路時步伐不太穩,再過多一段時間,血水越積越多,腦部壓力越來越高,病徵才會慢慢浮現,血水亦有機會只擠壓著一邊腦部,令半邊身的活動能力下降。這與中風並不相同,中風是很突然發生,而慢性硬膜下血腫是慢慢地發生,有機會需要一個星期至一個月,身體機能才會受影響和慢慢減弱。至於是中風還是硬膜下血腫,就要靠掃描檢查,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才可以斷症。

主持: 如果做劇烈運動時覺得痛,是否擔心撞傷重要器官?

醫生: 有時候做劇烈及競技性的運動,如空手道、跆拳道,在過程中被踢傷。通常最常見是肌肉受傷,不過我們不排除會傷及腎臟或其他器官。如果撞擊力真的很大,他們會立刻感覺痛楚,如傷及腎臟,小便會出現血絲,我們會進行小便測試,或進一步做超聲波檢查。

主持: 長者行路不穩十分普遍,可以如何分辦是普通的行路不穩,還是硬膜下血腫呢?

醫生:看診時醫生會詢問長者近期有沒有輕微碰撞過頭部,若有的話,便會較懷疑病人屬此疾病。

最嚴重或會昏迷


主持: 此疾病最嚴重會出現甚麼問題?

醫生:  最初病人會行路不穩,慢慢至半身無法活動,再嚴重會導致神智不清,最極端的情況會昏迷,不過很罕見,因為病人多數開始有明顯病徵時已經求醫。

主持: 長者要怎樣提高這個疾病的警覺性?出現哪些病徵就應要求醫呢?


醫生:這個病的病徵在早期不太明顯,而且其他疾病都有類似的病徵。所以我認為最重要是大家要有警覺性,如果出現步伐不穩、一邊身體活動能力變差,而數星期前曾經碰撞過頭部,需要聯想起會否患上這個病。

主持:硬膜下血腫的病人通常是受過怎樣的碰撞呢??


醫生:即使是輕微碰撞都可以引發慢性硬膜下血腫,例如蹲下後起身撞到櫃頂。剛才提及長者年紀越大,腦部會慢慢萎縮,形成硬膜下有虛位,部分長者曾經中風,又或者正在服用抗血小板藥,例如亞士匹靈;或因心臟問題而服用抗凝血藥、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等。上述藥物都會容易令他們出現流血的問題,加上硬膜下腔比較多虛位,當輕微碰撞後,就更加容易積聚血水。

患者需以手術治療


主持: 若果真的患上硬膜下血腫,病人需要接受甚麼手術呢?

醫生:若有硬膜下血腫而已經有病徵的話,一般都會建議病人進行手術。患者需要在頭骨鑽孔,血水就可以從小洞慢慢排走。由於血水大多數都在腦外圍,所以整個手術過程對腦部幾乎沒有創傷,相對其他神經外科手術來說都不算是大手術。不過這個手術很大機會需要全身麻醉才可進行,如果長者接受全身麻醉的風險太高,亦可以考慮局部麻醉。

主持:手術後有沒有其他後遺症?

醫生:最大的憂慮就是有復發的可能性,因為手術只能排放血水,長者的腦部萎縮後,虛位依然存在,因此手術後仍有機會再次積血水。約十位病人當中就有一人術後會再復發,需要再多做一次同類手術。

主持:有沒有藥物可以完全代替手術呢?

醫生:雖然可以使用非手術方法,不過如果血水已積聚太多或有明顯徵狀,最好的方法仍是接受手術。例如病人如果原本正服用阿士匹靈這類藥物,就必定要停止服用,免得出血的情況加劇。現時有些藥物有機會可讓病人重新吸收積聚的血水,只不過效果並不太顯著,所以如果可以做手術的話,應該考慮手術方案。

主持: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選擇?

醫生:現在有一個新的方法──介入治療:把一條導管置入出現硬膜下血腫的血管,再用膠水去堵塞血管,減少滲血問題。當然這不是第一線的治療方法,它並不能完全取代鑽孔放血水的手術,只適合再復發的病人使用,提供多一個選擇去減低他們再復發的機會。

手術後需要注意事項

主持:除了服用薄血藥會增加復發機會外,病人日常生活還有甚麼要特別注意呢?


醫生:也要注意一些生活習慣,包括手術後盡量避免腦部「用力」的動作,例如在大便時不要大力「谷」,「谷」這個動作所造成的壓力會傳送至腦部。我曾經有一名長者病人手術後多次復發,後來得知他喜歡做負重訓練,在他舉重時會用力「谷」,這個壓力就會傳送到腦部,引致多次復發。我建議他在手術後不要再舉重,他接受建議後就沒有再復發了。

主持:香港有多少硬膜下血腫的個案?


醫生:暫時沒有實際的統計數字,不過這個病症在香港並不常見,而家是較多發生於長者身上。如果是年輕人出現這個病症,必然是因為某些特定的原因,例如經常做拳擊或搏擊訓練,令腦部不斷受到輕微的創傷,久而久之都會出現硬膜下血腫。在年輕人身上出現的硬膜下血腫,病徵會較明顯,因為他們的腦部沒有萎縮,所以沒有太多的空間,若有少量的血水積聚都會很快增加腦內壓,會出現明顯的頭痛。


主持:現在都不少年輕人喜歡拳擊運動,假如他們在運動時戴上頭套作為保護,會否有效防護呢?


醫生:若說撞擊,大致上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直接撞擊,即是直接打中腦部;第二類是旋轉撞擊,即是頭部間接地因撞擊而出現「旋轉」,例如下巴被擊中勾拳,腦部也會因此「旋轉」,這樣的話即使戴上頭套也不能完全作出保護。

主持:我相信人體的頭部構造是很精密的,因為有頭顱骨包裹著,基本上除非年紀漸大,或者受到太多撞擊,否則都應該不需要過於擔心,是嗎?


醫生:基本上都是的,一般年輕人很少機會出現硬膜下血腫。除非是長者,否則遇上輕微的碰撞,出現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機會是微乎其微。


主持:多謝醫生講解慢性硬膜下血腫,假如家中有長者就要多留心,避免他們頭部受到碰撞。


*以上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台/ 網站立場無關。內容僅供參考,所有預防及治療方法都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如有懷疑,請向主診醫護人員查詢。

曾振邦

香港大學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

  •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員
  • 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