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Web Interstitial Ad
新城健康+

【食道癌】醃製食物 增加患病風險 胃酸倒流 屬常見 病徵 |養和醫院 外科專科 唐琼雄醫生

食道癌成因與飲食習慣有必然關連,不過比較普遍的成因反而是吸煙、飲酒; 另外亦涉及遺傳因素。研究發現潮汕、湖南、湖北人比較容易患上食道癌,這些地區的人大部分有食道癌疾病易感基因,比起其他區域的人更容易誘發食道癌。養和醫院外科專科唐琼雄醫生將為大家講解食道癌的成因和治療。

主持:今天邀請了養和醫院外科專科醫生唐琼雄醫生講解食道癌,食道癌是否源於病人的飲食習慣所引起?

醫生:食道癌成因當然跟飲食習慣有關,不過比較普遍的成因反而是吸煙、飲酒; 另外亦涉及遺傳因素。研究發現潮汕、湖南、湖北人比較容易患上食道癌,這些地區的人大部分有食道癌疾病易感基因,比起其他區域的人更容易誘發食道癌。

另外,以上地區人士患上食道癌,某程度上也跟飲食習慣有關。例如長期飲用高溫的功夫茶或會引致食道黏膜燙傷,令黏膜細胞遭到破壞,長遠會誘發食道癌。

而潮汕的飲食文化中,有很多醃製食物,譬如橄欖、咸菜、酸菜等,這些醃製食物加入大量鹽分或使用過多防腐劑,令亞硝酸鹽超標,長期進食這些食物都是引發食道癌的原因之一。

主持:吸煙、飲酒是如何引致食道癌?

醫生:大家都知道香煙有很多致癌物,很多人或以為吸煙只是吸進肺部,只會引致肺癌,但其實香煙有部分致癌物質會經肺部血管吸收,進入循環系統,增加全身其他器官患上癌症的風險,包括食道癌。如果吸煙人士同時飲酒,血液中酒精濃度高,會令致癌物會更容易融入循環系統,進一步提高患癌風險。

主持︰食道癌的病徵是甚麼?

醫生:食道癌最普遍有兩種,一種是鱗狀細胞癌,另一種是腺瘤,九成亞洲人的食道癌個案屬鱗狀細胞癌。徵狀方面,病人有機會初期毫無病徵;如有徵狀,七至八成病人會出現吞嚥困難問題。


吞嚥不暢順並不一定等同患癌,但需留意如果屬年紀較大人士,譬如50歲至70歲,則屬發病年齡高峰。在這個年齡層,如過往一直正常,但突然出現吞嚥困難,例如進食較硬或較體積大的食物時有困難,但吃流質食物或飲水則沒有問題,情況持續兩至三個星期、甚至一個月;又或是即使吃流質食物或飲液體亦開始有困難,反映情況慢慢越來越惡劣,就必須注意,建議求醫檢查。


第二類要留意的病徵是胃酸倒流,胃內的酸性液體經常灼傷食管的下端部分,腫瘤有機會出現在胃和食管接口,即賁門的位置,同樣會造成吞嚥困難。如果在出現吞嚥困難前,病人已經常有胃酸倒流,就應該求醫檢查,了解有否早期病變,以便及早醫治。

主持:某程度上從飲食的反應可以看到端倪,如吞嚥困難、嗝氣等,其實就應該注意,但為何部分病人會選擇等,直到問題惡化才去處理?是否因為很多人誤會可以拖延?另外,胃酸倒流問題如此普遍,究竟什麼情況下的胃酸倒流是不能再等,應該去做詳細檢查?

醫生:如果吞嚥感到困難即代表食管腔已經收窄超過七成。因為管腔最初收窄一、兩成時,吞嚥仍未必有特別感覺。所以一旦出現吞嚥困難的感覺,就應該盡早檢查。

主持:有沒有其他原因引致吞嚥困難?是不是吞嚥困難就和食道癌有關?

醫生:吞嚥困難不一定是與食道癌有關,可能是其他成因,譬如年輕的病人,則可能涉及功能性問題,例如賁門失遲緩症,即是食管不蠕動或賁門不懂放鬆,這些都是成因之一。

如果是一位70、80歲的長者曾經中風,或因年紀越來越大,連用口咬合也有困難,這屬功能性吞嚥機制出現問題,吞嚥時候不太暢順,這也是普遍成因。如果年齡是50、60歲左右人士,吸煙飲酒多年,吞嚥功能一直都沒有異常,但突然開始出現吞嚥困難,就要小心注意。

主持:有吞嚥困難其實不應該等,因為一個人不會突然有吞嚥困難,有問題應該找醫生做個詳細檢查。

醫生:對,食道癌病人很多時不是因為懶而不求醫,在我的臨床經驗中,食道癌病人多是感到害怕和焦慮,很怕去見醫生,害怕會被發現有病徵。其實如果有食道癌病徵,越早發現就有越大機會治好。

另外,部分病人可能會有明顯的徵狀,譬如食道的腫瘤生得高,接近頸的位置,食道旁的神經線被腫瘤入侵,病人會出現聲沙;如腫瘤入侵兩邊聲帶,病人會失聲至沒法說話,這已經屬較晚期;又或是聲音正常,但頸部淋巴核腫大且質硬,亦很大機會屬較晚期。

主持:香港患有胃酸倒流的人很多,胃酸倒流嚴重至甚麼程度,不應再只倚賴胃藥,而應該去做詳細檢查?

醫生:簡單來說,如胃酸倒流的嚴重程度已經影響生活質素,即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有否服藥,胃酸倒流的徵狀辛苦得讓你要停下所有活動和工作,已是第一警號!第二個警號是明明已經入睡,胃酸倒流湧上來將你弄醒;第三個同樣和睡眠有關,就是當你每次躺平時,胃酸倒流湧上來令你入睡有困難,即使服藥可短暫制止,但只要一停藥就復發,已是很大問題,需作進一步檢查。

主持:如果要做檢查,應該做甚麼檢查?食道癌的治療方案是如何?食道癌如何分期數?

醫生:食道癌的相關檢查有兩個目的,一是要確診,要確實屬於哪種細胞型態。第二,要知道有多嚴重,就是經常提到的癌症分期。

如果要確診,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是進行胃鏡檢查。如果觀察到食道內有腫塊,首先需要確認位置,離開門牙位置的距離有多遠,以判斷是上、中、下部分,之後再抽組織化驗,了解屬腺狀腫瘤還是鱗狀腫瘤。

食道癌的分期,一般來說分為4期。第1期是黏膜有小變異,即是癌細胞很薄、還未有離開黏膜;第2期屬局部晚期(locally advanced),即是腫瘤未擴散到其他器官或淋巴,只留在食道;如果擴散至淋巴,則已經是第3期;若擴散到其他器官就是第4期。

我們如何得知食道癌屬第幾期?首先是要了解腫瘤入侵食道至哪一層,是觸及黏膜還是已至肌肉層。如果已侵蝕至食道的肌肉層外,稱為「T4」,相對屬較後期;如果只侵蝕至肌肉層內,則是「T2」或「T3」,需視乎侵蝕的深度。

醫生會透過內視鏡超聲波檢查腫瘤深入到食道的哪一層,以及周邊淋巴核有否受影響。另外,病人亦可進行全身「正電子掃描」,了解腫瘤擴散程度,如肺部、頸部淋巴核等器官。有時也會進行「融合」檢查,即是進行正電子掃描合併電腦斷層影像掃描,通過這些必要及重要的檢查就能協助確診。

主持:由初期食道癌,到晚期,治療方案是否完全不同,可以講解一下不同期數的治療方案嗎?

醫生:如初期未擴散到淋巴,只停留在黏膜病變,病人不需要太擔心治療方法會難以承受,因為即使要做手術,也只是利用內窺鏡、胃鏡,用俗稱「片皮鴨」的方法,將病變的黏膜切走便完成,並不算是大手術,亦都不需要切除食道,所以及早發現是很幸運。但不幸的是,香港的病例只有一至兩成的病人能在早期發現,七至八成個案在發現時已屆第3期,這是因為初期的時候,身體可能未有出現病徵,而病人多數在出現徵狀時才求醫,已屆較晚期。

至於較晚期,即是腫瘤已經入侵肌肉層,但如果未擴散至淋巴核,腫瘤亦不是很大,可以選擇手術切除食道。手術以胃部作為替代物,於上腹位置將胃部升高,拉上至胸口或頸部進行接駁,同時將有問題的食道部分切走。

主持:將胃部升高的意思是指甚麼?

醫生:食道是管狀,而胃部是袋狀,但其實胃部是可以被裁剪成管狀的器官,拉上頸部位置做接駁口,替代原本食管的位置。

將胃部提升至胸口位置的食管手術屬較高風險手術,可幸是過往30、40年的技術進步,以往每10名病人做手術,約有7個人失敗,但最近30、40年已經改善。根據香港的統計數字,現在進行這個手術的失敗比率只有千分之一,屬相對低水平。

主持:食道癌個案在香港是否相對比較多?

醫生:每年香港新增的食道癌病例,大概是500個,而真正能夠接受手術,大概只有100個病人。

主持:食管看來很長,那麼將胃裁剪成管狀上移至胸口位置,病人日後的飲食或生活上會有甚麼需要注意?

醫生:完成食道手術後初期,需少食多餐或吃流質食物。之後身體會隨時間而適應,可以逐漸恢復正常飲食。但當中有部分接受手術的病人,可能因為失去了賁門的結構,會較容易出現胃酸倒流。

主持:如果病情已屆第3、4期,治療方法又是怎樣?

醫生:如果已屆第3、4期,以往的治療方法仍然是先做手術切除,但手術切除又有機會未能完全清除癌細胞,因此治療的方法及先後次序已經有所改變。當發現腫瘤很大,或周邊已有淋巴擴散時,現在一般不會立即做手術,因為手術很大機會未能完全清除癌細胞,復發風險相對較高。

這時會採用「跨專科治療」,聯同腫瘤科專科醫生審視情況。首先採用電療、化療等術前輔助治療,以縮細腫瘤,令本來屬第3期、甚至是更後期的腫瘤,縮細至第2期的體積。如腫瘤由4cm縮細至1-2cm才做手術,能提高根治機會,有望能將腫瘤徹底切除。長遠來說,能提高病人的存活率。所以在制定治療方案前,要先了解癌症的期數,如果腫瘤已經很大,未必會即時安排切除手術。

如果已經是第4期,即代表癌細胞已擴散至其他器官,不少病人或感到絕望,但其實第4期並不代表無法治療。現時電療、化療等治療方法相當有效,可縮細腫瘤,甚至有個案患者不再出現病徵,病情穩定。

「跨專科治療」十分重要,進行電療、化療時,腫瘤科專科醫生會評估腫瘤變化,並與外科專科醫生一同審視腫瘤縮細程度,再決定何時利用外科手術將剩餘的腫瘤切除。所以「跨專科」並非一個專科醫生可以決定治療方案,而是由一個團隊去處理整個病症,也因為治療複雜性,才需要多個專科配合,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主持:那麼食道癌的治療上,現在跟以往有什麼不同?經常聽到有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不同方法,在治療食道癌方面,上述方法是否適合?另外,如果發現食道癌已屆末期,存活率有多高?

醫生:醫學界一直在研究,而治療方法亦不斷進步。以往會先做手術切除,完成手術後無論是徹底切除腫瘤,抑或是未能完全清除,之後病人會再做電療,電療完成後便告結束。

但在90年代初,有研究使用電療合併化療。同時進行電療、化療後,發現治療反應理想,每10位病人有7位的腫瘤能縮細。病人進行維期兩個月的合併電療化療後隔4星期再去評估,若腫瘤成功縮細,便會安排手術。由於進行上述治療手法成效不錯,從而開展了更多跨專科治療模式。

接下來慢慢演變,研究發現部分病人不能進行電療,譬如是淋巴核分布範圍太廣泛,需要用到的劑量太高,電療方法便不適合。亞洲有研究發現,運用3種合併藥物的化療,也可以達到理想效果。惟病人的肝、腎功能需要達到相應要求,因為不同病人對藥物的承受能力各異,部分人或未必能夠承受化療的副作用,因此病人身體本身需要有能力去承受及完成整個療程。如果化療能令腫瘤成功縮細,同樣可以安排手術。

至於更新的醫療技術,很多人會提及免疫治療,惟免疫治療並非一線治療方法。醫生一般會先建議採用一線治療方案,例如剛才提到的電療合併化療,之後再採用手術切除,因為治療反應率和成功率會相對較高。如果傳統的治療方法反應欠佳,醫生才會考慮二、三線治療方案,例如免疫治療。

主持:及早治療最為重要,所以各聽眾如果出現徵狀,建議考慮求醫接受深入的檢查。多謝唐醫生。大家也要小心飲食習慣,留心警號,下次有機會再談。

唐琼雄醫生
Dr. TONG King Hung
養和醫院外科專科醫生

  •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香港大學外科碩士
  • 香港大學哲學博士
  •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員
  • 澳洲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

更多相關文章:

This image has an empty alt attribute; its file name is header_02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