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Web Interstitial Ad
新城健康+

「上熱下寒 」怎麼辦?中醫調理有優勢 | 浸大中醫學院中醫臨床教授 黃斌

甚麼叫「上熱下寒 」呢? 時下有一種毛病似乎十分流行,都市白領幾乎普遍容易中招:上部五官常見牙痛、口臭、面部油膩、痤瘡、煩躁失眠等上熱;下部身體則尿多、便稀、腰腿冷痛、白帶清稀等。這就是傳說中的「上熱下寒」。為甚麼會出現「上熱下寒」呢?

因為上面動得太多,眼睛老在動,看手機電腦;嘴巴老在動,吃各種各樣的美味佳餚;腦子老在動,各式念頭如潮來襲,操心家國大事小情。唯獨不動的就下半身,老坐著,缺乏運動。由於上面動的太多而血不足,氣有餘便是火,如果這火能引到下面,就可以溫暖我們的手腳,但由於久坐和飲食等原因導致中焦脾胃不通,火被阻隔了,只好反彈上去,於是出現了「上熱下寒」。

中醫一貫主張「天人合一」的思想,天地是一個大宇宙,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交泰,才有了萬物生靈。人體也是個小宇宙,心火要下行,溫暖下半身,腎水要上承,滋潤上半身,這樣才會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平衡,成為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具體來說,上熱的症狀是:動不動就上火,臉上長痘痘口腔潰瘍喉嚨痛咽乾眼澀是常有的事,有時還牙齦出血,流鼻血。

相關文章﹕中醫辨治低血壓

下寒的症狀是:大便不成形,便溏黏馬桶,腰膝酸冷,手足冰涼,尿頻,還有宮寒痛經。簡單講,「上熱下寒」就是由於中焦不通、陰盛於下、虛陽上浮導致的一系列症狀。這種「上熱下寒」並不是真的陽虛得厲害,而是身體里的火沒有被利用起來。真正陽虛的人全身都會是一片寒涼的跡象,而不僅僅是下半身。

那麼,「上熱下寒」到底該怎麼調理?中醫治療的思路就是要打通中焦脾胃,把上面的火往下引,這樣上下對流,自然就不會上熱下寒了。而打通中焦脾胃靠的是扶正,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引火下行是祛邪,如此扶正祛邪,雙管齊下,既治標又治本,才能徹底解決上熱下寒的問題。

相闗文章﹕中藥輔助化療 有可能提高化療成效


現在強調學習經典名方,最重要的是要圓機活法,學習古人的組方思路,而不是墨守陳規,一味套用經方。筆者借鑒張仲景經方甘草瀉心湯和半夏厚樸湯的治療思路,摸索出一個比較有針對性的經驗方,在多年臨床實踐中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黃斌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中醫臨床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