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問題 大多以女性患者為主,其實乳房問題不分男女、年齡﹔年小至初生嬰兒亦有機會遇上乳房問題 ,所以要時刻警覺,以及定期檢查乳房。但無可否認,患有乳方問題的以女性居多,而35歲以上的女性,更是乳房問題的高危一族。
主持:今日邀請了養和醫院駐院醫生江志恒醫生講解常見乳房問題。我們以為乳房問題只屬於女士,原來男士都會有乳房問題,男士會否都會因為乳房脹痛而求醫
醫生:相對來說,男士比較少有乳房問題。然而,初生孩子常見因為母體荷爾蒙遺留的影響,他們可能會在短時間裡,發現乳頭下方有輕微硬塊及脹痛,惟一般會在幾個月內慢慢消失,而這個情況男女嬰兒都會有機會發生。
乳房問題 不分年紀、性別
在青春期,男士有機會單邊乳房脹痛,這也屬正常情況,之後會慢慢消失。不過比較特別的情況,譬如有荷爾蒙疾病,或受藥物影響,例如血壓藥、精神科藥物等。上述情況有可能令男士乳腺特別發展,令兩邊乳房脹起;而最常見便是發炎現象,譬如乳頭附近或皮膚發炎,突然出現紅腫、痛。相對來說,發炎情況是我較多接觸的案例。
主持:無論男士或女士,可否從不同年齡層去講解乳房常見的問題?
醫生: 初生嬰兒階段,因為母體遺留的荷爾蒙,可能令嬰兒一邊乳房有輕微腫脹,作為母親可能會比較擔心,甚至乎時常去檢查或按那個地方,這反而有機會令嬰兒乳腺位置發炎,或需服用抗生素,最嚴重的情況是要用針去取走膿胞。
初生嬰兒(不論男女)的乳頭通常都會凹陷,但女性會隨著發育至青少年時期,會慢慢恢復正常。在香港,大部分女孩子會在7-12歲開始發育,假如在6個月以上至6歲這段期間,已發現一邊乳房有脹起,就需要擔心會否有早熟問題。如果是在兩歲前,通常都是母體荷爾蒙遺留而引致,一般會在幾個月內消失;若在6歲前,如果性徵有發育跡象,突然長高、腋下長出毛髮、又或是女性陰部發育,則建議要轉介給專科醫生作詳細檢查早熟原因。
到15-25歲,在這個年紀通常會發現乳腺增生,大多數都不會感覺到痛楚。女孩子有機會在洗澡時檢查乳房,可能會發現硬塊,部分人必定會很擔心,我們通常都建議她們要找醫生作檢查。
這年齡出現的乳房硬塊,估計90%機會是良性,通常會使用超聲波以及醫生觸診來檢查。如超聲波影像結果出現問題,我們或會建議做針刺抽細胞化驗。一般來說,如果硬塊尺寸比較細,我們可以暫時觀察。
若到35-50歲,就容易出現「水囊」,水囊和乳腺增生都較大機會屬於良性。我們會透過超聲波影像檢查情況是否嚴重,來決定應否抽針。譬如水囊比較大,令病人不舒服或感到疼痛,醫生可以在超聲波協助下放走水囊內的水。
不論任何年紀,我們最擔心是乳癌,乳癌的硬塊在觸診下反而不會覺得疼痛,乳癌和乳腺增生的觸感是差不多,所以才令人擔心。
主持: 香港的孩子,早熟問題會否比較多?早熟會帶給小童甚麼問題?
醫生﹕早熟除了乳房開始發育,剛才還說女孩子會長高。如果骨骼太早增長,最後反而在發育完成時相對較矮。
乳房大小 跟支撐組織有關
主持:明白,我還以為早些發育會再長得更高。
醫生﹕ 女童生長期若提早,即代表會早點完成發育。
主持:可否先解釋一下乳房的結構?
醫生:乳房的結構不算複雜,每邊的乳房大概有十組乳腺,乳腺的形狀就似一束提子,提子會有一支「莖」連著,這就是用作輸乳液的腺體,最後就是會聚集到乳腺及乳頭下方,釋出乳液。
乳房的病變多在腺體裡形成。腺體的旁邊會有支撐組織(support tissue)及脂肪。乳房的大小是由這些支撐組織及脂肪去形成,托出乳房的形狀。如果是患上纖維瘤,便是剛才提及的十組乳腺腺體增生而成。有時候乳液堵塞,就會形成上述提及的水囊。而大部分腫瘤都是因為腺體基因突變,引發癌細胞出現,反而乳房裡的脂肪以及支撐組織,較少出現突變情況。乳房後面是胸肌位置,再後方是胸骨所在,這就是整個乳房的結構。
人類的乳房並不是圓形,大部分是類似啤梨狀;還有在腋下有輕微凸出來的部分都屬於乳房,有淋巴組織,一般做檢查都一定要記得按那個地方。
主持: 剛才你介紹的部分都集中於女士,男士的乳房結構是否簡單一些?
醫生:男士的乳房通常沒有怎樣發育,所以就未必有十組腺體,不過乳腺以及支撐組織都存在。
主持: 剛才所說很多病變或堵塞都是與腺體有關,這是因為遺傳,還是我們後天生活習慣等因素影響?
醫生:例如在良性增生的層面,身體其他組織其實都會有這個情況出現,即是新陳代謝循環裡出現錯誤信息,導致增生後果,令身體組織變厚。若要說乳房腺體堵塞,女性乳房最主要的功能是餵哺母乳,乳頭會有乳液滲出,就算沒有懷孕的女性都會因荷爾蒙轉變,有時都會引發乳液滲出,若管道有堵塞,就有機會令後方的位置脹起,形成水囊。
主持: 在乳腺堵塞的問題上,其主要引致的原因是甚麼?
醫生: 乳腺堵塞一般是因為在餵哺母乳時期,因有大量乳液釋出,較易出現腺體堵塞,又或是乳頭會易於被孩子咬傷,引致細菌感染,導致發炎。除此之外,35-50歲的女士亦有機會出現腺體水囊,但醫學界暫未有特定的一個原因去解釋,只知道有可能是荷爾蒙轉變而造成,又或是其他疾病引發。
20歲開始 定期檢查乳房
主持:剛開始節目時,你提及兩個月大的小孩子,他的乳頭對落位置都有機會出現硬塊,遇到的話不用慌張,因為會慢慢散去,這還需要求醫嗎?最重要是不要按壓那個位置,因為會引致發炎,對嗎?
醫生: 是的,但我明白當幫小孩子洗澡時做檢查,發現一邊乳頭特別腫脹,相信大部分家長就算明知沒大問題,都會想給醫生檢查一下。因為在觸碰的時候,嬰兒可能會因為痛而反應大,又或有輕微發炎情況。我建議有疑慮最好都是求醫,由醫生教導家長要注意事項,以及需要觀察那些徵狀,再由醫生判斷需否服用抗生素。
主持:你建議青春期的女生在幾多歲開始要檢查乳房?
醫生:我們會建議20歲開始,在經期之後,每個月都需要自我檢查乳房。檢查的方法可參考香港乳癌基金會或家計會等網頁,可找到很多視訊或圖片教學。
為何那麼年輕就需要自我檢查呢?因為香港曾經有案例是25歲女士患上乳癌,所以我建議萬一摸到不正常硬塊,就應找醫生做進一步檢查,讓醫生判斷下一步跟進,例如超聲波檢查等。到35歲,如果你覺得自己屬高風險群組,又或是年屆40歲女士,會建議做定期檢查。檢查稱為「黃金三角檢查」,包括醫生觸診、超聲波、乳腺造影X光。若發現有問題,就需要用針刺抽出細胞,以作良性或惡性的準確判斷。
主持:比較年輕的女士在甚麼情況下會因為乳房問題而看醫生?是否乳房痛?還是有異物分泌?
醫生: 大部分女士會由12- 17歲開始發育,到18歲乳房便會發育完成。正處於發育時期至25歲或之前的女士,在排卵期後半段的時間,乳房有機會因為荷爾蒙的影響而慢慢脹大,有可能出現脹痛。這種脹痛會在經期後1日得以紓緩,但如果情況相反,經期之後仍然覺得乳房痛,或質感特別硬,兼且持續了一段時間,主觀覺得情況與之前的經驗不一樣,均值得找醫生做檢查。另外,35歲比較少機會有乳腺增生,如果做檢查時發現乳房有硬塊,就應第一時間找醫生。
35歲或以上女性 成高危
主持﹕35歲之後的女士是否應多注意乳房硬塊與腫瘤是否有關,是嗎?
醫生﹕35歲之後的女士,乳房出現水囊的情況都比較多,所以並不能簡單判斷有硬塊等於有腫瘤,還有在節目開初時都提及,大部分的硬塊都屬於良性。不過正因為香港頭號女士癌症是乳癌,所以我們不會輕視。
主持﹕一般人會認為乳癌與遺傳有關,事實上並不只是遺傳的關係。乳癌有沒有具體的成因,讓我們可多加留意。
醫生﹕如果是跟遺傳有關的乳癌,最常見是BRCA1、BRCA2的基因突變。除了遺傳問題,根據香港的數據顯示,年齡越大,越大風險患上乳癌,乳癌的確診年齡中位數是在57歲,比外國較年輕。
我們還要留意經期早到、遲收經、曾有一邊乳房患上乳癌、曾接受過荷爾蒙補充劑治療等,都是罹患乳癌的風險因素。在20-30歲時,胸部曾接受過X光或放射性治療;身形肥胖、缺乏運動、飲酒,以上種種都有可能增加乳癌風險。
有一些情況則可以減低乳癌風險,例如在35歲之前生育、生育後餵哺母乳等。
主持﹕在門診與病人接觸的經驗中,多不多人有自我檢查的習慣?因為有自我檢查,代表有大機會在較早期發現問題。
醫生﹕我沒有做過正式統計,惟在我的經驗中,每10個病人,約只得1-2個有做乳房自我檢查,其他則說從來都無做過。我會盡量提供多一點資訊給病人,希望病人可以每個月都可自我檢查,不過病人回來時也只說一年可能只檢查2-3次。
主持﹕我想問如果真的發現自己乳房有硬塊,是否第一時間要找自己的家庭醫生做進一步檢查?
醫生﹕如果第一次發現硬塊,當然最好找醫生做觸診,醫生亦會決定需否安排超聲波或乳房造影檢測。
主持﹕ 乳癌能及早發現,治療成效及存活率都很不同,是嗎?
醫生﹕ 是的,從數據顯示,第一期乳癌在接受治療後,5年存活率可以高達97.5%;至於第四期乳癌接受治療後,5年存活率可能只得20%。就以上數據,我建議病人如有懷疑、感覺有硬塊、又或是年紀大,就要盡早求醫。
在我處理過的個案中,亦曾經有患上乳癌的病人在第四期才求醫確診。她是一位六十多歲的婆婆,其情況十分差,因為硬塊已經惡化至如「橙」般大,就連皮膚表面亦泛紅,類似濕疹狀態,甚至有輕微潰爛情況,有膿胞滲漏等。她是待至自己都忍受不了才去求醫。她的情況不太樂觀,身為家庭醫生唯一可以做,就是盡快轉介至專科醫生跟進。另外一個是半年前例子,有一位外籍傭工的乳房出現硬塊,她大約40多歲,經檢查後發現硬塊已經有5-7厘米,遲求醫的原因是外傭不覺得痛,所以未有理會。
主持﹕如何由自己初步了解乳房有否病徵?
醫生﹕開初你需要做視診,自己對著鏡子,手放在頭後用少許力度,令乳房組織挺起,要對比兩邊乳房對稱以及乳頭方向是否相同。再者,我們亦要特別留意乳頭的皮膚會否形成類似濕疹的病變、乳頭會不會突然一邊凹陷、乳頭有否不正常分泌,尤其是帶有血絲的分泌,這就需要特別注意。
主持﹕我相信望鏡及自我觸摸檢查,應該需要特別訓練?
醫生﹕如果看了網上視頻也不太清楚,可以請教家庭醫生,都非常願意去作親身教導如何自我檢查。現在香港女性醫生數量增加不少,所以年輕女士不用有太多顧慮。
主持﹕作為家庭醫生,如果遇到有乳癌家族病史的人士來求醫,你會提供甚麼意見予病人?
醫生﹕家庭醫生如問及家族病歷,並知悉有乳癌家族病史,醫生有可能會建議病人做基因檢查,如先前提及的BRCA1或BRCA2基因,甚至提醒病人,告訴家族中的其他女性及早做檢查。
主持﹕譬如我媽媽曾經有乳癌問題,是否就應該進行你所說的基因檢查?這種檢查是否很方便?
醫生﹕當家族有乳癌病史,基因檢查對求診者便變得相當重要。
主持﹕今天多謝醫生,下星期見,拜拜。
**以上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台/ 網站立場無關。內容僅供參考,所有預防及治療方法都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如有懷疑,請向主診醫護人員查詢。
江志恆醫生
養和醫院駐院醫生香港大學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家庭醫學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家庭醫學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士
澳洲皇家全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家庭醫學文憑
倫敦大學臨床皮膚學深造文憑
悉尼大學兒科文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