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Web Interstitial Ad
新城健康+

治療ADHD 藥物、行為治療雙管齊下 |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大森

到底ADHD 治療過程中是否一定要服用藥物?可否只用行為治療提升患者專注力?ADHD藥物副作用是甚麼?長期服用又會否「上癮」?以上都是ADHD 小孩患者的家長常常提出的問題。今集《我的事務所》,劉婉芬請來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大森,為大家一次過解答有關疑問。

單靠行為治療 效果不顯著

對於ADHD是否一定要服藥的問題,黎醫生說,曾有大型實驗統計指出,只接受行為治療的ADHD患者,改善病徵的效果並不顯著1。只因行為治療需要患者聽從指令,但患者普遍會因為沒有耐性而「聽不入耳」,使治療效果不理想。所以患者應先服用藥物,調節腦內多巴胺分泌,提升專注度後,再配合行為治療加以調節,兩種治療相輔相乘,效果才能彰顯2

黎醫生說,隨着ADHD小童患者逐漸成長,高活動量及易衝動的症狀有機會得到改善,但專注力不足則需要透過治療而得到改善2,3;小孩患者越早醫治越好,因為若不接受適當治療,患者在成長路上會經歷很多失敗,而失敗次數越多,則越沒有信心及動力學習及工作,造成惡性循環,錯失更多機會,使人生路越走越困難2

六歲或以上可服藥

黎醫生說,六歲或以上的小童患者,已適合接受藥物治療2。醫生在用藥前會先為小童患者做身體檢查,先記錄身高體重及詢問家族性遺傳病史及是否對藥物過敏。因為醫生處方藥物予小童時,需要視乎其體重作出處方4。不少人對剌激中樞神經藥物有所誤解,以為此類藥物會影響到患者的身高體重,其實藥物只會影響胃口,而且不是百分百會發生5

而藥效過去後,患者胃口亦會回復正常,因此患者可於生活上作出調節,如在飯後才服藥,將影響降至最低2,4。另外利用藥物去調節多巴胺6,並不存在依賴性或上癮的問題。有家長覺得小孩服用ADHD藥物後看起來較為呆滯,其實可能是專注力提升了。另外,由於患者服藥後能夠長時間集中精神,所以有機會感到較疲累。

藥物結合行為治療效果顯著 世上沒有聰明藥

坊間說ADHD藥物能令小童患者「更聰明」,黎醫生說絕無此事,只是服藥後內分泌得到調節6,令患者應有的水平得以全面發揮出來7,因此坊間才會以為患者在服藥後變得更聰明。然而,藥物並不是萬能,黎醫生說家長還需要教導小童患者建立自己的生活系統,藥物配合行為治療令小童適應課堂學習及生活自理2。從客觀標準判斷治療效果,例如學業成績等,可能是需要一點時間觀察。普遍一至兩個月後,患者會有所進步,分心程度減少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