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這篇文章開始,我會跟大家分享三個不同的故事。每一位故事主角的身份、年齡及背景皆有不同。藉着這三個故事,讓我們了解一下 行為 背後的原因。第一個是一個有關 資優生 煩惱的故事。
每天給人麻煩的男孩
第一個故事主人翁是軒軒,他是就讀本地名校的二年級男孩子。家長每天也收到學校老師的投訴,不是指他上課不專心,就是跟同學有衝突。家庭方面,每天總會有各式各樣的反叛 行為 ,總要聲嘶力竭地罵他才能制止他。
使父母感到最大壓力的是每逢喜慶節日的家庭聚會,他總會無緣無故地特別搗蛋,聚會也會因為他無法定下來,而往往不歡而散。父母因而在家族中背負着不善教養的污名。情況更壞的是父母雙方也正在考慮放棄這個家庭。
搗蛋 行為 是為了父母
初次接觸這個小朋友時,發覺他很聰明,很有創意。評估後確認他是 資優生 。有趣的是軒軒校內成績總是強差人意。在接觸了數次後,雙方信任逐漸建立。漸能透個不同的活動,了解到他在家中的生活。
原來性格剛烈的父親,雖然很愛錫他,但罵起人來很兇惡,軒軒更形容他的呼喝聲大至整層樓也會聽到。 相反,媽媽性格較溫柔。雖然也會罵他,但照顧他可說無微不至。原來他一直害怕媽媽會被爸爸殺死。他以為只要自己成為他們的焦點,媽媽便會安全。因此,他會用各式各樣的奇異行動來吸引注意,目的是分散父母注意力,減少他們的衝突。而每當喜慶節日,原應是樂也融融的氣氛,反而會使他慌張不安,深怕此情不再。
喝罵聲變歡笑聲
最後,我跟他父母開誠地溝通了數次,當他們知道孩子背後的故事。特別是媽媽知道原來兒子是想保護他時,她想起自己當時用懲罰來回應,實在悔不當初。幸好,父母本身也是通情達理的人,而且也是愛自己孩子的。
父母雙方經過學習及應用了一些教養的方法,以及小朋友在學習了一些社交技巧後,在生活上也漸改變。從此,投訴變成讚賞、孤單變成好友成群、喝罵聲變成了歡笑聲。
行為 是對外的回應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很多時小朋友的 行為 ,其實是對外在世界的回應。像軒軒的 行為 ,根源是因家庭的衝突而產生焦慮,有些難以理解的不當 行為 ,甚至是出於對父母的愛護。但當我們總是站在自己角度去看待問題,往往只會看到事情的表徵。像心理學的冰山理論,我們只看到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塊而矣。
你有聽聆孩子深處的聲音嗎?
當初軒軒未接觸我時,除了外界覺得他是壞孩子外,亦被懷疑患有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他在家庭不被父母理解、不被師長體諒、不被同學接納,人生看上去一團糟。他自己彷彿就是問題的根源。然而,當我們用心聆聽,用包容接納的態度去跟小朋友相處,我們才能聽到他們內心深處的聲音,從而去理解他們背後的故事。知道小朋友在回應甚麼?才能適切地協助他們度過難關。
軒軒現在已經在原校升讀中學。以往不被同學接納的他,在合唱團結識到不少好友;曾不被師長接納的他,也當上了班長;每逢喜慶節日,也會收到他傳來熱鬧的家庭照;更慶幸的是,至今我每年生日都仍能夠收到他們一家至誠的祝福。
梁志聰
兒童發展及心理顧問
兒童發展協會創辦人
中華藝術治療學會顧問
香港音樂治療及輔導協會顧問
香港棋院顧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