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今日邀請了養和醫院的兒科專科醫生高利源醫生,今日的題目是「愛從 母乳 出發」,希望可以增加新手媽媽對餵哺 母乳 的知識及加強新手媽媽對自己的信心。
主持: 高醫生,餵哺 母乳 困難嗎?母乳有什麼好處?
醫生:不困難,雖然每人的體質都不一樣,初時可能會未適應,但只要有家人及醫生與新手媽媽同行,便可以解決困難。 母乳 有多方面的好處,除了為嬰兒提供天然的營養、有助提高嬰兒的免疫力外, 母乳 內亦含免疫細胞,可以減低嬰兒患病的風險。雖然當媽媽懷孕時已給予嬰兒免疫力,但這些抗體只可以保護嬰兒4至6個月,之後就要靠嬰兒自己製造抗體保護自己。
主持:選擇餵哺 母乳 的媽媽好像增加不少,作為新手媽媽應怎樣做?
醫生 :近年新手媽媽選擇餵哺母乳的數字增加,建議新手媽媽當決定選擇餵哺 母乳 時,可跟醫生一同商量,醫生會提供關於餵哺母乳上的專業意見,為新手媽媽解決餵哺 母乳 時遇到的疑難。
主持:初時餵哺 母乳 要注意什麼?餵哺次數要怎樣分配才合適?
醫生 :首先要注意媽媽的身體狀況,因為受到荷爾蒙影響,媽媽的催產素會增加,乳房會脹痛。只要確保嬰兒吸啜良好,當媽媽適應後,嬰兒既可從 母乳 得到營養,新手媽媽乳房的漲痛感亦會慢慢紓緩。
初生嬰兒的餵哺次數於剛出生的首數天會較頻密,因為嬰兒的胃部體積細小,需要少吃多餐。嬰兒剛出生的頭半天較嗜睡,只需餵哺3至4次,出生後2至3日的嬰兒會日夜不分,每天則需餵哺8至12次。透過餵哺母乳的過程,新手媽媽的奶量、餵哺母乳的技巧及嬰兒的吸啜能力都會慢慢改善。
主持:觀察嬰兒的便便有什麼作用?
醫生:透過觀察嬰兒的便便,可以了解嬰兒的身體狀況。當嬰兒胎便排出後,顏色會由青綠色轉為深啡色,小便次數亦會增加,此時,嬰兒體重會下降,因為食量不多及排走了大便,隨出生第4日後體重便會回升。
主持: 新手媽媽經常會出現「上奶」不足或奶水少、谷奶等問題,如何解決?
醫生:當懷孕時,乳房已一早作好準備,例如乳頭顏色改變及流出初乳,如生育後媽媽身體狀況許可,加上嬰兒有吸啜的動作,就可開始跟嬰兒有皮膚的接觸,從而剌激媽媽身體製造更多催產素,幫助上奶。
主持:新手媽媽一開始,埋身餵哺母乳時該怎樣做?嬰兒出生後即可餵哺母乳嗎?
醫生:媽媽可以先讓嬰兒的嘴巴直接碰乳頭,嬰兒就會自然吸啜。在正常情況下,於產房時已可開始餵哺母乳,當然亦視乎新手媽媽當時的身體和精神狀況。
主持:很多新手媽媽都會擔心嬰兒出生後有黃疸問題,寶寶有黃疸應怎麼辦?
醫生: 黃疸是初生嬰兒常見的情況,因為他們的肝臟未完全成熟,無法處理積聚的膽紅素而出現黃疸。如吸收足夠母乳、透過大小便排走膽紅素,膽紅素回復正常水平,黃疸便會減退。
主持: 怎樣從初生嬰兒哭鬧,分辨出他們是否飢餓的訊息?
醫生: 初生嬰兒哭鬧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飢餓、體溫過高或於大小便後。如因飢餓而哭鬧,動作會是頭部傾側、手舞足蹈、重複吸啜嘴巴,當嬰兒哭鬧得厲害時才餵哺母乳的話,則較難透過皮膚接觸來餵哺。
主持: 嬰兒晚間經常因飢餓而醒來要喝奶,可以怎樣應對?
醫生: 我建議新手媽媽即使在晚上也堅持餵哺 母乳 ,因為催產素於晚上會特別高,從而促進製造母乳,更能確保嬰兒有足夠奶水,此外,催產素亦對嬰兒的腦部發展有幫助。
主持: 嬰兒於吸啜過程中令乳頭破損的情況常見嗎?
醫生: 常見的,很多時是因為嬰兒沒有正確地吸啜乳頭,如餵哺 母乳 過程中,媽媽感到痛楚會減慢上奶的速度,所以要確保嬰兒正確地吸啜,避免乳頭破損。以正確的姿勢抱嬰兒非常重要,讓嬰兒的肚子緊靠著媽媽腹部,嬰兒的身體與頭部呈一直線,臉朝向乳房,嬰兒透過一吸、一吞、一呼吸的有效吞嚥,直到嬰兒飽足後會自然離開乳房。如媽媽的乳房感到痛楚的話,可以將手指放入嬰兒嘴巴內,將乳頭拉出,再重新將乳頭放入嬰兒嘴巴內。
主持: 於餵哺母乳過程中,乳頭感到痛楚,是否要改用泵奶機吸出 母乳 並用奶樽餵哺嬰兒?
醫生:其實大部份餵哺母乳的新手媽媽,乳頭都有破損情況,此時我會建議新手媽媽先利用泵奶機泵出奶水,並用奶樽餵哺嬰兒,待乳頭的痛楚得到紓緩後,再重新透過皮膚接觸來餵哺 母乳 。
主持: 餵哺 母乳 導致乳腺炎常見嗎?
醫生: 常見的,因為剛開始餵哺母乳時的奶水是初乳,分量不多,但隨後因為荷爾蒙的改變,乳房會有漲痛感覺,即是上奶的跡象,媽媽應有效地排出奶水才可紓緩漲痛感,否則便會有出現乳腺炎的風險。
主持: 乳腺炎有何徵狀?
醫生: 乳房會紅腫及發熱,如果新手媽媽受到感染甚至會發燒,有需要時或要服食藥物紓緩情況。
主持: 但不少新手媽媽因為怕藥物會影響嬰兒,所以很抗拒服藥。
醫生:醫護人員會選取一些適合正餵哺 母乳 媽媽的藥物,避免藥物對嬰兒造成影響。
主持: 最後,你有什麼建議給新手媽媽?
醫生: 當嬰兒出生後,媽媽就應開始與嬰兒有肌膚之親,注意嬰兒應少吃多餐、堅持晚上餵哺母乳的習慣、確保嬰兒能正確地吸啜乳頭,以及有效地泵出母乳 。
主持:今天多謝醫生,下星期見,拜拜。
*以上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台/ 網站立場無關。內容僅供參考,所有預防及治療方法都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如有懷疑,請向主診醫護人員查詢。
高利源醫生
Dr. KO Lee Yuen
- 兒科名譽顧問醫生
- 兒科專科醫生
-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英國皇家兒科醫學院院員
- 香港兒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