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炎,中醫稱為鼻窒,是以鼻塞、鼻粘膜增厚、鼻甲肥大為主要特徵的一種慢性鼻腔疾病。好發於青少年,秋冬季多發或易於復發,是臨床發病率較高的一種鼻科疾病。此病多由反覆感冒,急性鼻炎治療不及時而引發。臨床主要表現為鼻塞反復發作,經久不癒,鼻涕較少且粘稠不易擤出,鼻塞嚴重時,可有頭昏頭痛,嗅覺減退等。
慢性鼻炎所致鼻塞的輕重程度與鼻粘膜增厚情況有關。
早期鼻粘膜增厚尚輕,容易恢復,多表現為交替性鼻塞或間歇性鼻塞,所謂交替性鼻塞即兩側鼻腔總是一側鼻腔通暢而另一側鼻塞不通,尤其是夜間側臥休息時,處於上邊的鼻腔通暢而下面的鼻腔窒塞不通,轉側身體,亦是一樣上通下塞,如此交替出現鼻塞,經久不癒。所謂間歇性鼻塞,即鼻塞時發時止,時輕時重,或天氣變化、空氣污濁時加重,運動後、空氣清新時減輕等。
後期隨著病變發展,鼻粘膜增厚逐漸加重,不易復原,則多表現為持續性鼻塞,即兩側鼻腔經常堵塞不通暢,需要張口協助呼吸,常伴有頭昏、嗅覺減退、睡眠打鼾等。
中醫認為,肺主鼻,肺開竅於鼻,鼻為多氣多血之竅,故慢性鼻炎發病主要與肺經蘊熱、肺脾氣虛、氣血瘀滯有關,治療重在調理臟腑、補虛泄實、行氣活血,以達到消除鼻粘膜增厚,疏通鼻竅,消除鼻塞的目的。
若因肺經蘊熱而病者,
多見於反復感冒或急性鼻炎失於治療,以及過食辛辣煙酒而引發者。主要表現為鼻塞時輕時重,經久不癒,鼻涕黃少而粘稠,遇熱或空氣污濁則鼻塞加重,遇冷或空氣清新則鼻塞減輕,檢查見鼻粘膜色紅或鮮暗增厚,可伴有頭昏、口乾、大便乾燥、舌尖紅、苔薄黃、脈實有力等。治療宜清肺通竅,方藥可用黃芩湯(《外科證治全書》)、黃芩清肺飲加減。常用藥物如黃芩、桑白皮、梔子、赤芍、防風、生地、天花粉、連翹、薄荷、白芷、辛夷花等。
若為肺脾氣虛而病者,
則多由素體虛弱、反復感冒、勞倦過度、恣食生冷,或慢性鼻炎日久不癒,耗傷肺脾之氣,鼻失溫養所致。主要表現為鼻塞日久不癒,鼻涕白粘量少,不易擤出,遇風冷則鼻塞加重,檢查見鼻粘膜淡紅或淡白腫厚,常伴有身倦乏力、少氣懶言、納呆便溏、易於感冒、自汗惡風、舌淡苔白、脈弱等。治療宜補益肺脾,溫通鼻竅,方藥可用補中益氣湯、參苓白朮散、玉屏風散等加減。常用藥物如黃芪、黨參、白朮、茯苓、升麻、山藥、薏苡仁、防風、炙甘草等
若為氣血瘀滯而病者,
多由反復感冒、邪毒滯留,或久病不癒,氣血瘀滯,鼻脈不暢所致。主要表現為鼻塞經久不癒,鼻塞較甚,或持續鼻塞,活動後鼻塞減輕,靜坐時鼻塞加重,鼻涕粘稠量少,嗅覺減退,可伴有頭昏頭痛,耳悶不爽,舌暗紅,脈沉細或澀等。治療宜行氣活血,化瘀通竅。方藥可用通竅活血湯、川芎茶調散合蒼耳子散等加減。常用藥物如當歸、川芎、生地、赤芍、桃仁、紅花、丹參、地龍、白芷、辛夷花等。
慢性鼻炎有反復發作,逐漸加重的特點,而且久病不癒,尚可引發記憶力減退,打鼾(睡眠窒息症)、中耳炎、咽炎、鼻竇炎、經常感冒等疾患,因此早期治療對於徹底治癒慢性鼻炎,以及防止引發其他疾患甚為關鍵。
慢性鼻炎的養護主要是針對發病病因與患病體質而選擇不同的方法加以調護。因為感冒是引發與加重慢性鼻炎的重要原因,故預防感冒對於防治慢性鼻炎甚為重要。總體而言,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作息規律,飲食有節,養護正氣,均有助於預防感冒,減少慢性鼻炎的發病。若不慎患上感冒,應及時、徹底治療,以防引發慢性鼻炎。
在藥食調養方面,若屬於肺經蘊熱者,可用適量龍脷葉、枇杷葉、馬蹄、青天葵,加少許豬瘦肉煲湯,每週一至兩次。若屬於肺脾氣虛者,可用五指毛桃、白術、防風、淮山藥、紅棗、烏雞煲湯,每週一至兩次。鼻塞嚴重者,可用適量辛夷花、紅花、茉莉花泡水代茶飲用。
對於慢性鼻炎鼻塞嚴重,經久不癒,或有引發併發症傾向者,應尋求有經驗醫生的意見與診治。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部中醫臨床教授 王永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