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容易脹痛瀉、外出時經常要上廁所、又或者每當重要時刻腸胃就不中聽,這些都是香港人常見的腸胃問題,不少人認為只是小問題而掉以輕心,導致未能及時發現根本問題。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林朗昕建議當身體感到不適時,應及時求醫查清病因,切勿自我斷症。
甚麼是腸易激綜合症?
腸易激綜合症常見於香港人之中,現時估算有大約6.6%人口患有不同程度的腸易激綜合症,患者因為不同原因而影響腸道的正常功能,一般會有噁心、腹痛、腹脹、腹瀉或便秘等徵狀,而且徵狀可以交替出現且不定時出現,維持半年或以上,令患者不易察覺。
縱使徵狀與腸胃炎相似,但腸易激綜合症並不會引致發燒,加上因為是一種功能性的腸道病症,並非體內出現炎症或是有腫瘤的狀況,所以並不是一個致命或會影響身體健康的病症。
但患者經常出現不同程度的腸胃不適及腹瀉現象,需要不時上洗手間,或多或少會為生活帶來困擾,甚至引發焦慮等情緒問題,而情緒問題又是腸易激綜合症的成因之一,形成與腸道問題互相影響的惡性循環。
腸易激高危一族
腸易激綜合症並沒有特定的病發年齡層,任何年紀都有可能發生,林朗昕醫生表示不少病人在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出現各種徵狀,尤其在面對重大壓力時徵狀會比較明顯,而只是當時未確定是患上腸易激綜合症。
林醫生:「有不少病人在求醫時都表示在年輕時已經出現不同程度的徵狀,特別是遇上公開試就會開始肚痛,然後又會突然無事,在成長時期徵狀間斷出現」
現時腸易激綜合症的確切成因仍然不詳,只有歸納出四大可能成因:
1. 情緒問題
2. 生活壓力
3. 食物影響
4. 腸道微生態失衡
當中以由情緒或壓力而引起的腸易激綜合症比較常見,而由於成因未明,所以暫未有統一的治療方法,大多是以紓緩徵狀為主。
若是由情緒或壓力而引起,徵狀強烈程度一般會與壓力強度成正比,所以林醫生在有需要時,亦會與精神科醫生合作,除了以藥物減輕徵狀困擾,亦會從情緒根源解決問題。
林醫生:「如果學會處理壓力,徵狀多數可以遂步減到一半的程度。」(圖2)
另外,若懷疑是由食物引起的腸易激綜合症,林醫生則建議患者可以記錄自己每日飲食,再與發病時間作對比,從而找出致病的源頭食物,由根本避免腸易激綜合症。
自我斷症盲點多
腸易激綜合症在香港十分普遍,但亦正因為常見而徵狀又與其他腸胃疾病相似甚至相同,就令不少人容易忽略背後的原因,甚至患其他較嚴重腸胃問題的可能性。
林朗昕醫生表示若腸胃問題已持續一段時間,應適時求醫,不要早早認定自己是患上腸易激綜合症,由醫生診斷,配合家族病史及其他病徵,如發燒或便血等,排除患上例如胃潰瘍、胃炎、幽門螺桿菌、腫瘤等,其他比較嚴重的腸胃疾病,避免延誤治療。
最後,林醫生亦表示雖然腸易激綜合症暫時未有方法完全根治,但只要找出正確病因,是因為壓力、情緒、食物或是腸道微生態出問題,對症下藥才是上策。
林朗昕醫生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林醫生表示腸易激綜合症雖然難根治,但只要找出成因,就能大大減少對生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