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只是下壓(舒張壓)高(≥90mmHg),而上壓(收縮壓)正常(<140mmHg),也是高血壓一種,又稱單純舒張期高血壓。
這樣的病人以男性中青年居多,血管彈性還不錯,但是緊張度過高,是由於體內交感神經的興奮、張力過高引起體循環周圍血管阻力增加,常常會有精神緊張、情緒焦慮、心率增快、睡眠不佳等。早期可能無症狀或症狀不明顯,僅僅會在勞累、精神緊張、情緒波動後發生血壓升高,並在休息後恢復正常。隨著病程延長,血壓明顯的持續升高,逐漸會出現各種症狀。若不加以干預治療,病情繼續發展,收縮期和舒張期血壓都會升高。
飲酒、肥胖、吸煙、吃得鹹、吃得多動得少、長期大量飲用含糖飲料、長期冷凍飲食都與之有關,有的也有遺傳因素。病人常表現為代謝異常,體重、體重指數、腰圍、內臟脂肪指數、24小時心率、血尿酸水準有不同程度明顯升高。
單純下壓升高也是高血壓,也有心腦血管病的風險,也會嚴重損害患者心腎功能(比如初期無症狀的也往往有尿微量白蛋白排泄明顯增加)。患者需要儘快改善生活方式,如減重,限鹽,戒煙,緩解精神壓力,解除緊張焦慮的情緒,改善睡眠(避免熬夜)等,同時早期中醫治療介入,運用非藥物中醫療法或中藥調整氣血陰陽之偏倚,可以使經絡臟腑功能回復正常,有助於血壓降低。
中青年往往由於工作緊張繁忙、情志不遂,肝氣不舒;或過食肥甘厚味、多食少動,脾胃積滯,內生濕熱;或性情急躁、肝陽上亢;或起居失常、晝夜顛倒、耗傷肝腎。故中醫病機表現為虛實夾雜,而又以實證為主,多見木鬱土壅, 氣滯血瘀或痰濕阻滯。
輕型高血壓患者首選非藥物中醫療法,例如:太極、氣功,或簡單從放鬆、腹式呼吸入手,也可以採用指壓按摩、針灸、食療等。有助降壓的穴位,如:百會穴、太陽穴、風池穴、太衝穴、陽陵泉穴、湧泉穴、足三里穴。
縱觀各醫家所用方藥,偏於肝氣不舒則選用四逆散或逍遙散、偏於痰濕阻滯則選溫膽湯或半夏白朮天麻湯、日久偏於氣滯血瘀的選用血府逐瘀湯。針對不同兼挾證侯再適當加減用藥,如肝陽上亢者,加菊花、夏枯草;脾虛濕盛便溏者,加蒼朮、白朮、山藥健脾燥濕;肝腎不足腰酸痛者加杜仲、寄生補益肝腎;脾腎陽虛者,加淫羊藿、桂枝;氣血瘀滯者加益母草活血利濕等。
早期綜合調治常能使患者較快的消除症狀、控制血壓,明顯改善生活質素。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文: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中醫臨床助理教授 張紅霞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