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Web Interstitial Ad
新城健康+

腹瀉 | 養和醫院腸胃肝臟科的專科醫生徐成智

今日請到養和醫院的腸胃肝臟科的專科醫生 徐成智醫生 ,講解肚痾、肚瀉及腹瀉 問題。

家庭醫生還是專科醫生?

主持:徐成智醫生, 今日的題目是什麼啊?

醫生: 是肚痾、肚瀉及腹瀉的問題。

主持: 跟節日進食多了有關係嗎?

醫生: 都有關係的,但有時有可能是因為腸道感染啊,當腹瀉持續,市民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應找家庭醫生檢查或專科醫生檢查一下。

主持: 怎樣去決定應找家庭醫生還是專科醫生呢?

醫生 : 要分開肚痾及腹瀉是急性還是慢性,急性的肚痾即是一至兩星期內的大便習慣改變了,比如每日第一次的大便會比較成形,第二次就會較水狀是正常的,但如果覺得肚有不正常的痛,就可能腸道有感染了,一般通常急性的肚痾及腹瀉是會自己痊癒的,如果是慢性的就偏向是功能性的病了,例如是腸易激綜合症,嚴重些就會是結構性的問題,即是腸內有息肉、有腫瘤等等…令大便的習慣改變了,如果問題持續4星期都是反映腸道有結構性的問題。

主持: 如果是結構性的問題,專科醫生就擔當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啊,為什麼急性腸胃問題就可以找家庭醫生呢?

醫生:很大機會是因為進食了辛辣的食物或腸道有感染,只要服食藥物,多休息多飲水都可以的了,不需要有入侵性的檢查。

腸易激綜合症 (IBS)

主持: 什麼是入侵性的檢查呢?

醫生: 大腸鏡或結腸鏡,大腸鏡是一個鏡頭伸入肛門並可以看清楚整條大腸的及少少小腸的末段,進行大腸鏡的目的是診斷性。

主持: 腸易激綜合症是因為功能性的問題不是結構性的問題,是嗎?

醫生: 是的,當有壓力及進食錯的食物,病人就會覺得肚瀉的感覺,情況會是反反覆覆的,但一定要排除了病人腸道內是沒有腫瘤、息肉、發炎。另外,亦要考慮病人的年紀,因為腸癌是香港頭號殺手,都是由息肉變成癌症的,平時發病年齡是60-70歲,由息肉變成癌症的過程是7-15年,所以就要把握時間進行篩檢,政府亦有提醒市民50歲開始都要檢查一下隱血,我想強調一下隱血檢查不一定是能查出有否息肉,因為已有癌症才會有血,如果只是細小的息肉是不會有血的,所以篩檢是當你還沒有任何病徵時就可以得知自己會否有息肉。

主持: 當大便習慣改變又有血就要留意了,是嗎?

醫生: 是啊!當年紀越大,就會大機會有其他的問題,例如三高、血壓及糖尿等等…或進食薄血藥都會出現腸道出血的,但如果你有某一些病再進行大腸鏡,風險就會比一般人高,如果息肉是大過1CM 的話,切除息肉的風險都會較高。

主持:香港有很多人都有腸易激綜合症,你覺得和香港人生活習慣有關嗎?

醫生:曾有研究指,10個香港人當中就有7個人有腸易激綜合症,當上了年紀時就應留意一下大便的習慣,有時真的會忽略了腸道結構性的問題。

主持: 腸易激綜合症有什麼的病徵呢?長遠來說對他們有什麼的影響呢?

醫生: 大腸就像坑渠,當進食完,消化後,廢物就應排走,腸道就是一個渠道排走及吸收水份,如果不吸收水份,大便就很難排走,每日平均應排走一次大便,最好就是早上,應該表示器官開始運作了,所以進食完早餐後,上大便的機會就會較高,如果習慣改變了,腸道就會蠕動過快或過慢,如果蠕動太快就是腹瀉,如果蠕動太慢就是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