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大家好,今天的主題關於腸道健康——炎症性腸病飲食對策,並請來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小姐。炎症性腸病是否我們時常聽過的腸炎?炎症性腸病其實是什麼?
營養師:很多時候人們談及腸胃發炎,都是指進食時出現細菌感染,這類屬於急性腸炎, 很快便會康復。另一種為慢性腸炎,即腸道有長期發炎的症狀,而炎症性腸病便屬此類。炎症性腸病是一種慢性及非傳染性的腸道發炎病症,它可分為兩種: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
潰瘍性結腸炎主要影響大腸,也會影響結腸末端,通常會 連續性發炎,主要發生在腸道黏膜層。克隆氏症則會影響整個消化道,從口腔至食道、胃、小腸、大腸、直腸、肛門也可受影響。克隆氏症屬非連續性及較深層的發炎,可讓腸道突然變窄或有很多膿腫,亦可引致多種併發症,病人甚至會出現皮膚或關節發炎等症狀。
主持:炎症性腸病近年愈趨常見。此症在過去10年的情況如何?
營養師:炎症性腸病過去較常見於西方國家,但近數十年,亞洲的病例越來越多。此趨勢與西方飲食習慣如高糖、高脂及超加工類食品等有關。有研究指出,有越多上述飲食習慣的人,患上炎症性腸病的風險越高,影響其腸道健康以及免疫系統。而此症可發生在成人或小童身上。
主持:炎症性腸病的病徵是什麼?
營養師:炎症性腸病的患者會出現持續性腹瀉,可能一天會肚瀉4至7次,甚至有醫學文獻指最多可達 30 次。如果腸道有不同情況的發炎,可引致大便帶血,嚴重的患者在發病期間更可能會在排便時排出鮮血。腸道在這種狀態下會難以吸收營養,令患者體重減輕,而長期腹瀉亦令患者減少進食、甚至完全不進食,繼而令他們缺乏體力而感到疲憊。這些均是常見的症狀。
主持:患者會每逢進食後都肚瀉,抑或只在進食某些食物後才出現肚瀉?可以怎樣治療?
營養師:在發炎期間,腸道處理食物的能力已受影響。所以,我們會建議患者暫時減少進食容易引致肚瀉的食物,例如高纖維、辛辣及會刺激腸道蠕動的食物,以控制肚瀉症狀。
炎症性腸病的治理有多個目標,首要是控制症狀。患者在發病期間,可能會不斷出現肚瀉、排血便或便秘。營養師會因應患者的病情給予相應的飲食建議。如有肚瀉便要少吃多餐、暫時減少進食纖維,少吃生冷食物及注意食物衛生,以免進一步令肚瀉惡化。若病人出現便秘,則要注意補充水分及適量補充纖維。
另外,長期肚瀉或排血便都會令病人流失大量礦物質及蛋白質。因此,病人在飲食上需要有充足的蛋白質;如有血便,則需要攝取足夠的鐵質,以及維他命C去令身體更易吸收鐵質。如情況嚴重,醫生亦可能會處方藥物或其他補充血液的治療。
而為了控制炎症,醫生或需處方類固醇治療,這會加速鈣質流失,所以患者亦要注意補充鈣質 並養成運動習慣,吸收陽光讓身體製造更多維他命D, 幫助鈣質吸收。有些克隆氏症的患者或需切除迴腸,他們則需要注意補充維他命D12。
其實,許多炎症性腸病患者因自覺每次進食都會肚瀉而不敢多吃。我們希望透過這些營養素攝取的建議,讓病人知道自己可以安心進食,讓「食什麼都肚瀉」的模式終結。有時,病人會選擇吃得比較清淡、而分量可略為增加的食物,這對其腸道刺激亦會較少。
主持:常說腸胃不好要吃清淡點,卻要吸收蛋白質,那應該怎樣吃?
營養師:如發炎症狀較多及經常肚瀉,患者便有需要使用營養補充品。有些嚴重的患者需要入院,醫院或會讓病人禁食並使用靜脈營養輸液的治療,或以營養補充飲品代替,避免病人因進食而肚瀉。
有些營養補充飲品是專為有肚瀉症狀的人士而設,其蛋白質成份基本上已經拆解,所使用的油份則為「中鏈脂肪酸」(MCT oil),較易被人體吸收及消化。病人服用後,營養水平回升,精神轉佳便會漸有意欲恢復進食。
炎症性腸病的患者仍是需要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卡路里及蛋白質,並且是他們有能力吸收的蛋白質。因為即使吃下整塊牛排,如最終會肚瀉排走都是沒意思的。所以,此時或需要容易消化、蛋白質成份已被拆解的營養飲品(蛋白肽或氨基酸配方)。
當然,患者不能一直只依靠營養飲品,尤其是小童患者。所以在治療概念上,近年也有一種「克隆氏症排除飲食法」,研究發現這種飲食法,特別適用於克隆氏症的小童患者。
「克隆氏症排除飲食法」共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會排除大部份食物,但可以吃雞蛋、雞肉、米飯,另可吃青瓜、蕃茄、蘿蔔等某幾種蔬果;而精製加工食物則禁吃。第一階段為期約6個星期,期間患者需使用營養補充飲品,而研究所使用的補充飲品均無添加劑成份。第二階段開始可擴闊食物種類,包括肉類,但加工食物仍然禁止。第三階段則放寛至每星期可以外出用膳一次。研究結果發現,這種循序漸進的飲食法讓一些克隆氏症兒童患者的病情慢慢好轉。這是近年較新的飲食治療方向。
主持:相信飲食方向還有很多,可能將來亦會有更多的治療方法。今天謝謝營養師陳勁芝。我們下次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