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是香港第三大殺手,而心肌梗塞等於大家常說的心臟病發。這幾個月接二連三的假期,有否想過假期後上班很容易心臟病發?除心口翳痛外,原來下巴痛、胃部不舒服等,亦可能跟心肌梗塞扯上關係!在今集新城健康+節目「醫+直播」中,主持人JC與心臟科專科醫生謝德新探討心肌梗塞這問題,讓大家加深了解心臟健康。
甚麼是心肌梗塞?
心臟科專科醫生謝德新表示,其實心肌梗塞等於大家常說的心臟病發。心肌梗塞是一個學術名詞,當心臟血管裏面的瓣膜突然撕裂,形成血栍,當血管突然間沒有血液,相關肌肉就會即時壞死。心肌梗塞屬於急症,需要即時在最短時間將患者的血管打開,維持正常的血液供應,從而減低死亡率。
心肌梗塞是一個重要的猝死原因,愈快醫治愈好。主持人JC不禁提問:究竟盡快的定義是多久?謝醫生解釋說:「很多文獻提到12小時之內。但血管一旦梗塞,相關肌肉是不斷壞死,就算之後打通血管,很多肌肉已壞死了,心臟機能也受損,將來的情況仍會比較差。如果突然間心口翳得很厲害,痛到『標晒汗』,不要等,必須要盡快求醫。」
心肌梗塞有何症狀?
心口左邊位置出現痛楚是心肌梗塞的常見症狀,不過有時警號卻出現在大家意想不到的位置。有些患者出現心肌梗塞時,心口未必會覺得不舒服,反而痛楚卻反射去下巴或者左手的位置。
除手部、下巴外,胃部也可能不舒服,那該怎樣分辨這些不適是否跟心肌梗塞有關?謝醫生指出,心電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檢查。「 曾有醫生朋友覺得自己胃突然有些怪怪的感覺、不舒服,做了心電圖後,發覺心肌梗塞。我也試過有病人以為自己胃不舒服,找腸胃科專科醫生,後來才發覺是心肌梗塞。總之大原則是你痛得很不舒服,例如胃痛到『標汗』,就應該去醫院。」
那些人特別容易有心肌梗塞?
傳統的高危因素,包括三高( 高血壓、糖尿、膽固醇高)、食煙等,相信大家都不感陌生。現在冠心病開始有年輕化之勢,以前大家可能覺得大部分的心臟病發是50歲以上的人士,但時至今日,50歲以下患者亦為數不少,當然整體來說,年紀愈大,心肌梗塞機會就愈高。
甚麼季節較易有心肌梗塞?
冬天是好發心肌梗塞的季節,由於天氣突然轉凍,周邊的血管會收窄,血壓也會升高,增加了心臟的負荷。期間適逢不少大型節日,吃喝玩樂得多、睡得少,生活相對不健康,加上冬天是流感高峰期,感冒的發作會增加心臟肌肉發炎的機會,在多個因素等配合下,會增加心肌梗塞的機會。
謝醫生在節目中分享了多個有趣研究。例如瑞典有個研究發現星期一,上班族出現心肌梗塞的機會較高。另外,一些刺激活動,無論令人開心或不開心,同樣都增加心肌梗塞的風險。話說有年在德國舉行世界盃,當時有很多數據分析德國隊作賽與心臟健康的關係,最終發現極大的情緒波動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
運動對心肌梗塞有何影響?
報紙偶爾報道有人做完運動而猝死的不幸事件,或許令一些人擔心運動的風險。不知謝醫生有何分享?「第一,不少人都屬於悲觀主義,總覺得好東西不會有我分,但不好東西就落在自己身上。第二,其實很多研究都指出,長期運動好處多過壞處。不過對於已屆五、六十歲,又從來不做運動、不做身體檢查的人士,我覺得應先做身體檢查才去做運動。此外,運動前要有足夠熱身,中度運動其實是可以的。」
做運動的確有不少好處,令體型更好,減低三高風險。很多研究也提到運動,除了控制膽固醇之外,也可以減少冠心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