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Web Interstitial Ad
新城健康+

評《施政報告》改善精神健康服務之策(五) 醫生憂關愛隊事倍功半變撲空

治未病-基層醫療-精神健康-精神透視-施政報告-關愛隊

特首在較早前提出他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改善精神健康服務的計劃,令業界欣慰。筆者再拋磚引玉,與各位討論當中建議的特點和可行性,今次就講建議提到的「關愛隊」及「精神健康素養」資源套。

「施政報告」第四項建議是培訓「關愛隊」,使之在深入民間探訪之餘,有能力識別需要接受精神健康服務的人士及作出有關的支援,並進行適時行動,轉介給政府各門部處理。以前香港社會的倫理關係,比現在密切得多;當時街坊鄰里,互相幫助,在政府不聞不問下,解決了相當多問題。反觀,近年來因生活環境改變,不單私人住宅户户緊閉,連公共房屋,也是「各家自掃門前雪」,保護「私隱」成為社會風氣,形同一種禁忌。所以,「關愛隊」是不容易履行這種「串門」任務。

治未病-基層醫療-精神健康-精神透視-施政報告-關愛隊
(圖片來源: 民政事務總署)

政府構思這個設計,務求受訓了的「關愛隊」穿梭草根階層,遊走於「劏房」中間,從中找尋迫切需求上述服務的病人,及對其家屬施以應急的協助,本來是不錯的新猷。但要求「關愛隊」接受若干訓練後,就貿然出動,可能會徒勞無功。掌握基本精神科學原理,辦別精神出現偏差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會得罪當事人,避免形成「標籤化」的誤會,實在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