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Web Interstitial Ad
新城健康+

涉及照顧者悲劇揭苦情 老齡化社會更需關注醫療資源運用

治未病-基層醫療-精神健康-精神透視-照顧者-老齡化

最近,香港發生了幾宗因為照顧者的情緒出現問題,而釀成了一些倫常慘劇。隨著本地的人口逐漸老化,女性的平均歲數高達87至88,而男性也有83至84歲之間;在可見的將來人口比例向老齡化傾向的現象必然會愈來愈明顯,對照顧者、甚至整個社會的影響也會更為嚴峻。

治未病-基層醫療-精神健康-精神透視-照顧者-老齡化

老齡化社會與照顧者壓力

老人的體質衰退,百病叢生,需要年青一輩多方面的照顧,可是本地的出生率進一步下降,加上移民外國的人口,亦多是青壯的一群,舊有的「人口金字塔」誇張地形容有倒轉的形勢,亦不為過。具體而言,照顧者是嚴重供不應求,甚至一名照顧者可能要負擔幾個老弱傷殘的起居飲食,形成無以復加的身心壓力。

有研究報告指出,長期照顧者患有抑鬱症的比率約40%。世界衛生組織(WHO)預期抑鬱症在2030年,將會成為人類最大負擔的疾病(DALY,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傷殘調整壽命年)。如此來說,這些患上抑鬱症的照顧者正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治未病-基層醫療-精神健康-精神透視-照顧者-老齡化

現實就是部分照顧者會轉變為病患的一群,又怎能再擔當以前的角色?而摇身一變為「被照顧者」!所以,有關當局基於上述原因,便要充份理解支持照顧者的重要性,盡量避免他們也轉變成為「被照顧者」,使社會有限的資源再受更大的擠壓。

如何到位支援照顧者

政府應該多方面支援照顧者的需要,特別是在經濟上的支持,在有效運用資源上實際是「除笨有精」。參考某些先進國家的措施:首先,社會要肯定照顧者的價值、貢獻和功勞;其次,一定要有經濟上充足的支持,防止他們因支出捉襟見肘,加重精神體力負擔,而產生負面情緒;第三,鞏固當事人的生活質素,調節其心理平衡,以應付漫長繁重的工作;加強現有的「暫托服務」,使他們有喘息的機會,是當務之急。
這三項措施,在本港已經推行了若干年,但限於宣傳和經費,服務質素遠遠不及國際標準。家人作為照顧者在目前環境中是唯一的選擇,無依無靠的傷殘病患,社會的照顧是責無旁貸,所以「家屬照顧者」犧牲了個人的事業和生活情趣,去從事這種沉重而漫長的工作,不單是為了親情,也減輕了政府的負擔。

長遠而言,社會人士必需考慮改革整個照顧傷殘病患的政策,例如:輔導、教育、宣傳和建立更多傷殘和安老院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