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酷熱容易令在戶外工作或者運動的人中暑。到底中暑有沒有先兆,以及有什麼急救方法呢?
主持:今天邀請了養和醫院急症科專科梁杰仁醫生講解中暑。近年香港出現酷熱天氣警告的日子好像較以往多,臨床所見,中暑個案有沒有增加?怎樣才算是真正中暑?
–
醫生:當體溫超過攝氏40或41度才可定義為中暑,患者會出現神智不清、迷糊、昏迷的情況。若情況未算嚴重時,身體會開始發出頭暈、頭痛、大量排汗、四肢無力、疲累、或噁心等「訊號」。其實平日在白天曝曬一段時間也可能出現不適,但要達到中暑這麼嚴重,甚至有生命危險,臨床上則比較少見。
–
主持:在什麼情況下會令人容易中暑呢?
–
醫生:當天氣炎熱,特別是當身處的環境高達攝氏34至35度,而且濕度高的情況下,人體的散熱速度會較慢,令人感到悶熱,從而增加中暑風險。
主持:大眾對中暑的認識可能不多,更沒想過嚴重起來會引致生命危險。可否講解一下中暑的過程是怎樣的,令我們可多加留意?
–
醫生:一般來說,人體在排汗時水份蒸發有助身體冷卻;相反,當身體愈來愈熱,腦部也會出現反應,令動作緩慢。以跑步為例,當體溫上升,身體會因為需要散熱而令活動的速度減慢,並減少製造熱量以減低中暑的機會。如果當身體已發出如之前所提及的「訊號」,而仍堅持不減少活動量的話,體溫便會一直上升,自動調節體溫的機制有可能失效,中暑風險便相應提高。因此,在炎熱的環境下,不論工作或運動也要注意體溫的控制,並盡量保持體溫在攝氏37 度。
–
主持:當身體發出訊號後會怎樣?情況會很快急轉直下嗎?
–
醫生:這視乎情況而定。如果仍繼續堅持進行劇烈的工作或運動,當體溫太高,體內的蛋白質開始變質,導致散熱功能不能正常運作,便會加快中暑的進程,出現神智不清等徵狀。
主持:可以分享一些在夏天工作或運動時,容易導致中暑的情況嗎?
–
醫生:我認為因工作而中暑的可能性較高,因為很多人都抱有「整個夏天都在室外持續工作,要中暑亦不會待至今天才發生」的心態,因而掉以輕心。雖然有不少中暑個案是在夏天行山或跑步時發生,但大部分人在做運動時都會懂得調節,在適當時候放慢或停止,故由運動引發中暑的機會相對較低。
–
主持:當發現身體因過熱而放慢動作,停下來稍作休息,可避免情況轉差嗎?
–
醫生:其實中暑的徵狀容易被察覺,不會於一秒之間出現突發性的轉變。當身體過熱時,會不斷發放訊號,如很快冒汗、頭痛、頭暈、作悶、噁心等,所以一旦感覺到不適,便應該停下來,到陰涼的地方休息,減低演變成中暑的機會。
–
主持:如已出現中暑的徵狀,可採取什麼應對方法?當還清醒時有沒有自救的方法,當出現迷糊的情況,同伴又可怎樣幫忙?
–
醫生:若已出現中暑先兆如頭痛、頭暈、渾身無力、作嘔或作悶等,應該立即減慢速度或停止活動,工作或運動亦然。若身邊有同伴,可以擔傘為不適人士遮擋陽光,並為他補充水份及電解質,減低中暑風險。
主持:但有時候在行山期間未必能夠找到有遮陰的地方作休息,或者沒有其他路徑而必須繼續往前行,行山人士應帶什麼裝備以防中暑?
–
醫生:基本裝備包括可遮擋陽光的傘,以及充足的水或礦物質飲料以補充水分,因為在炎熱天氣下行山,身體流失水份或電解質的速度會比平時快。另外建議不要帶太多裝備,以免增加負重及中暑的風險。
–
主持:除了補充水份,需要補充糖分嗎?出汗太多會導致血糖低嗎?
–
醫生:出汗和血糖低是兩回事。出汗會令電解質中的鹽份流失,包括鉀質或納質;而血糖低是因為運動時肌肉中的糖份會被消耗,令血糖下跌,這跟出汗無關。坊間一些電解質飲料,除了鹽份外,也含有糖份,若已補充足夠電解質,就不需要額外補充糖份。
–
主持:行山應帶備普通清水抑或電解質飲料比較適合?
–
醫生:帶備電解質的飲料會比較適合,因排汗時水份流失,當中的納質及鉀質不能單靠飲水來補充。當電解質流失,肌肉會較容易出現抽筋和無力的情況,加劇中暑前的徵狀,這現象被稱之為「熱痙攣」。
主持:在什麼情況下會發展到嚴重中暑,甚至構成生命危險?
–
醫生:人類是恒溫動物,體溫應長期維持在37度。當運動過量或在太陽下曝曬,身體持續排汗,會令身體內積聚的熱能難以排解出來,體溫便開始升高,當達到38、39 度已達危險的水平。由於體內的新陳代謝細胞、蛋白質、消化酶等只能適應特定溫度,當體溫升至40、 41度,便會開始變質,令新陳代謝減慢,變相每走一步路也需消耗更多能量,形成惡性循環,情況就像把身體放入一個焗爐或微波爐,不停加熱,最後達到臨界點,這便解釋了為什麼中暑的死亡率非常高。
–
主持:謝謝梁醫生的分享,相信大家也明白到炎炎夏日不論在室外工作或運動,一旦出現中暑前徵狀,謹記要停下來休息,以免體溫過高而中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