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Web Interstitial Ad
新城健康+

調查顯示港夫婦平均育0.9名子女 出生率創新低反映市民心理隱憂

治未病-基層醫療-精神科-精神透視-低生育率

低生育率對社會、經濟和人口結構帶來多重挑戰。尤其香港社會經已老齡化嚴重,低生育率將導致人口結構中老年人口比例進一步提升,增加對醫療保健和長期照護等老年服務的需求,為社會福利系統帶來不少壓力。

治未病-基層醫療-精神科-精神透視-低生育率

最近,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發表了去年本地生育率的報告,指出已跌至歷史新低的事實,每對夫婦平均只有0.9名子女,較5年前減少0.4個。各界別的專家都以不同的角度分折這個令人憂心的趨勢,包括經濟發展、住房問題和女性角色轉變的意見。從社會心理學的層面去探討,本港生育率不但偏低,而且結婚的數字也日走下坡,加上離婚人數又有增無減,可見兩性關係存在很多不穩定因素。這種深層次的「心理隱憂」,導致不少適婚男女不會組織傳統的家庭,而選擇同居,進一步對生育下一代產生疑慮:不希望憂患的人生會禍延子女。這顯然是年青一代對自身、社會,甚至整個世界未來的演變沒有信心,甚至有悲觀思想。

治未病-基層醫療-精神科-精神透視-低生育率


回到實際的社會狀況,香港現在處於一個「大變局」,當中有外部環境的影響,而內在的不明朗因素也很多。部分港人只能「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對前景沒有充分的把握,便索性忘記成家立室的傳統觀念,遑論會考慮「養兒防老」的保守想法。香港近年已失去「東方之珠」的光芒,許多方面都出現退步的跡象,港人的「快樂指數」一直徘徊在中下游(去年是在150多國家和地區中,排名82)。

另外,社會中上層男女的生育率更低,這方面的原因較少人討論。筆者認為這個階層的女性,教育程度高,在職塲上身處重要位置,往往尤勝鬚眉,個人事業上的享受蓋過生兒育女的天職。現代社會,生育與否和古代相反,是女性握著主導權。如果女性不認為弄兒為樂,勝於犧牲自己的事業,生育便變成小菜一碟,不足掛齒。還有,十月懷胎,眠乾睡濕去哺育初生嬰孩的代價非常高,不是21世紀「個人主義」高漲的潮流時尚。又正當全球政治經濟動盪不安,「新冷戰」格局形成後會否出現大戰爭,實未可預料;思想較為敏感的女性當然會謀定後動,不少有財力的夫婦便購買「雪卵雪精」服務,作一個有價值的保險。

各國政府用行政手段去鼓勵生育,相信都會是成效不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