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鬱藥並不會成癮,停藥反應的出現主要與藥物的半衰期長短有關。有些抗抑鬱藥半衰期較短,1-2天內可能會發生停藥症候群。最常見的情況是,病人覺得無法立即見效就停藥,但沒經醫生判斷自行停藥將增加抑鬱症復發的機率……
「朋友都說不要吃精神科的藥啊,說有習慣性會成癮,戒不掉會失智什麼的。所以,前幾天我就把藥都給停了。」
「沒藥就很難睡啊!但是到昨晚,我完全睡不著了。今天早上起來就好難過,說不出來的不舒服,頭有點痛,不過沒發燒。整個人很虛但躺不住,吃不下又想吐,走路不太穩,眼睛看東西有點霧霧的……我是不是病得很重,或是快要中風了?」
這種「災情」在診間裡蠻常聽到的,通常是在親友以恐嚇口吻的「好心建議」後,病人因為恐懼而直接把藥都停掉,然後就出事了。
像上面這位就是直接斷掉「抗抑鬱劑」(SSRIs, SNRIs),此類藥物作用在血清素(serotonin)接收體,長期服用後如果突然停藥,約有20%的人會出現「血清素戒斷症候群」。
不再規律服用抗抑鬱劑之後,當事人發現自己開始頭痛,感覺倦怠,莫名噁心,甚至嘔吐。晚間無法入睡,原本有失眠狀況的更加惡化。整天頭昏昏的、感覺頭重腳輕、跨步都怪怪的,難以行走自如。也有的會出現像是感冒的症狀,冷顫、發燒,甚或是拉肚子。比較特殊的是感覺頭部刺刺的,有「電流」竄過,或是「啪啪」的爆炸聲。在情緒方面,則是感覺慌張、抑鬱、坐立不安、激躁,有時因為太過煩躁甚至會想死死算了。
大家都認為藥物會增加身體的負擔,那為什麼停藥消除負擔,反而會有事?
首先,「藥物是負擔」本身就是個迷思,需要的就是必需品,不需要的才算是負擔。至於還有沒有病況需要藥物,這得要醫師評估才能斷定。像是視力正常的人不需要眼鏡,但對近視的人而言,戴眼鏡能稱為負擔嗎?
至於停藥為何反倒出事? 原因是身體喜歡穩定與規律,劇烈的轉變會造成適應困難。就像神經系統已經習慣有藥物,突然間藥物就不見了,本來被安撫妥當的神經失去了平衡,跟突然被告知沒有零用錢的小孩一樣大鬧,嚷著「該給的怎麼會沒有了?!」
所以,使用藥物的原則就跟開車差不多。高速開車時不能亂踩剎車,快接近目的地時才能逐漸減速,慢到一個程度之後才能踩剎停車。身體就像車子,猛踩油門(亂吃藥),或是突然踩死剎車(擅自停藥),身體反應不及,就會狀況百出,輕則爆衝,重則翻車或是撞毀。
那麼,發生戒斷症狀時,該怎麼辦呢?當然,首要得掛號找開藥的醫師諮詢。醫師確認是藥物戒斷的話,最有效的處理就是把藥給「吃回去」。一般來說,幾個小時到幾天之後,不適的狀況就會逐漸消退了。
或許有人會擔心,如果得吃回去,難道這輩子就只能永遠服藥?當然不是!上面有講到「減速」,開車能減速,治療當然就能減藥——諮詢醫師哪幾顆可以減,怎麼減?照著慢慢減藥,最後歸零,完成停藥程序,就不會受「戒斷症狀」之苦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