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防護中心前日公佈一宗海鮮中毒個案,懷疑與神經性貝類毒素有關。兩名中年男女食用蒸角螺後,約數分鐘至3小時內出現舌頭刺痛、嘔吐和腹瀉症狀。其後兩人到將軍澳醫院求醫,幸好情況穩定,無需入院。中心發言人解釋,神經性貝類毒素在自然情況下可能存在於雙貝類體內,烹煮並不能把耐熱的毒素消除。中毒症狀包括嘴唇、口腔、舌頭刺痛及腸胃不適。
魚、蝦、蟹和貝類等海鮮是不少香港人的心頭好,香港的人均海鮮消耗量排亞洲第二高,全球排名第八。但錯誤食用海鮮會引致腸胃不適,嚴重更可致命。一起來聽聽營養師解釋怎樣才能吃的開心又安全。
貝類含多種營養素
相對於其他肉類,許多貝類和海鮮含有較低的脂肪和熱量。這使它們成為更優質的蛋白質來源,有助於控制體重和維持健康的脂質平衡。其他營養素包括 :
—
1. Omega-3脂肪酸
深海魚類(例如鮭魚、鯖魚和沙丁魚)和某些貝類(例如藍蘭貝和蛤蜊),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這些脂肪酸對於心臟健康、腦功能和抗發炎作用至關重要。
—
2. 維生素和礦物質
貝類和海鮮含碘、鋅、鐵、維生素B12等多種礦物質。這些營養素在維持骨骼健康、紅血球形成、免疫功能和神經系統健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3. 抗氧化劑
某些貝類和海鮮含有天然的抗氧化劑,如硒、維生素E和維生素C。這些物質有助於對抗自由基,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損傷,並有助於預防慢性疾病。
哪些海鮮不宜食用?
高水銀含量的魚類,例如鮪魚、鮭魚、鯊魚和鱸魚等有可能引發汞中毒,過量攝入會對健康造成潛在風險。孕婦、哺乳期婦女和兒童都不建議食用這些魚。大魚體內的汞可透過胃腸道輕易被人體吸收,並迅速進入腦部。攝取大量甲基汞會影響胎兒腦部發育,對成人則會損害其視力、聽覺、肌肉協調性和記憶力。另外,營養師提醒某些區域的水域可能受到污染,其中的貝類和海鮮可能含有重金屬、有害物質或細菌等。建議避免在這些受污染的區域購買或消費海鮮。
進食貝類海鮮注意事項
1. 事前準備
可將貝類在清水中浸養一段時間,並定時換水,使貝類自行排出體內毒素。食用前亦應使用清水漂洗。
—
2. 摘除內臟
貝殼水產靠吸收海水中的藻類和微生物生長,如果它的生長環境有污染,其內臟就會攝入這些物質。貝類進食有毒海藻後會把毒素積聚於內臟,如雙貝類的肝胰臟(黑色部位)、橙黃色生殖腺以及白色的鰓部便不可食用。貝類毒素一般都是耐熱、無臭無味,徹底煮熟並不能破壞這些毒素,肉眼也不能區分有毒和無毒的貝類,所以食用前要清除所有內臟。
點先可以買得安心?
營養師建議選購貝類海鮮時,要到信譽良好的地方購買,避免到路邊小攤上食用。挑選時應該要以未開殼、無臭味為佳,活的貝類肉足會露出殼外活動,且出水孔偶爾會噴出小水柱或氣泡,表示新鮮。
—
最後,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提醒市民如出現神經性貝類中毒的病徵,應立即求醫,並保留餘下食物,以便調查和化驗。
圖片來源:Freepik
更多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