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石或膽囊炎發作非常疼痛,甚至可以引起死亡。膽石及其引發的相關疾病十分普遍,根據衞生署發表的統計數字,2017年共有14,463人因膽石和膽囊炎入院,當中75人死亡。因此一旦發燒及右上腹疼痛,一定不要勉強忍耐,應盡速求醫。
一旦出現膽石,很多人都怕做手術,擔心之後會沒有膽汁分泌,日常飲食有很大限制,甚至性格改變,成為「無膽匪類」,因此抗拒手術,盡量選擇用保守治療來控制病情。
外科專科醫生洪家偉解釋,其實割了膽之後,仍然會有膽汁分泌。「肝臟平日會分泌膽汁(bile),經由膽管進入十二指腸,用途主要是幫助消化我們飲食中的油脂。而膽囊就是肝臟和十二指腸之間的一個『儲水池』,多餘的膽汁會儲存於膽囊,進食時膽囊便會收縮,將膽汁排到十二指腸,幫助消化。」
他解釋,割膽手術只是把膽囊這個「儲水池」割掉,真正分泌膽汁的肝臟是沒有影響的。「不過,病人於手術後初期有機會因為膽汁的數量不足而出現消化不良,例如進食高脂食物後有機會腹瀉,所以醫生一般會建議手術後盡量進食低脂肪、低膽固醇的食物,待身體慢慢自行調節,大概半年左右,身體就會慢慢適應,可以恢復較為正常的飲食。」
但為什麼一出現膽石,醫生一般會建議割膽呢?洪家偉醫生解釋,其實很多人都有膽石,只要它乖乖的留在膽囊裡,便不會對身體造成任何不適。
「可是,它們一旦脫離膽囊,跌到不同的位置,便有機會引發併發症。例如膽石卡在膽囊管,儲存在膽囊的膽汁便不能正常地排到十二指腸,膽汁的積聚更會導致膽囊受細菌感染,引發急性膽囊發炎。如果膽石卡在總膽管,膽汁和胰臟分泌便會受到阻塞,導致急性膽管炎或胰臟炎。」
溶解膽石的藥物每個人的反應和效果都不一樣,而且亦取於膽石的成分,不是所有膽石都可被藥物溶解。即使膽石能夠被藥物分解,日後亦有復發的機會。所以,如果醫生一旦發現膽石引致不同的併發症時,都會建議將膽囊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