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一分價錢,一分貨」,這個是眾人皆知的金科玉律。新藥的療效大多數會較為有效,而引起病人身體不良反應的機會,也應相對少。為甚麽各大公營醫院的精神科不採用新藥物?
問題當然是資源的運用和配給有限制。每年在財政預算案的製訂過程中,每一個政策局的官員都紛紛向「財爺」爭取較多撥款,而醫院管理局取得政府的公帑後,又分別向各所屬單位配置資源。簡單說,當局重視的項目就會得到較寬裕的財政支持。
寧願自己掏腰包去看私家醫生的病人,除了免於長期排隊等候之苦外,還可以選用效能較優勝的嶄新藥物。藥物的新舊,都有治療效果,但價錢或會相差很遠,而且產生副作用的情形也可能有相當大的分别。
接受公營治療的病人,複診期很長,醫生處方了大量的藥物,未必短期內產生效有,沒有耐心的病人,或會基於種種原因,特別是副作用的困擾,中途放棄服藥,這不單浪費資源,還會做成一個「惡性循環」,造成另一個「雙輸局面」。相反,私家醫生可以因應病人服藥後的反應,調較藥物和種類和劑量,達到因時制宜的效果。
話得說回頭,公營診所所得到的資源是固定和有限的,正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醫生當然想為病人處方最佳的藥物,但知道藥房還未有供應,也是愛莫能助;有時某些藥物需要病人自費,但也是低下階層難以負擔,同時使醫生和求醫者氣餒不已!
近年來科技發達,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了不少新硏制成功的精神科藥物上市,但大多數都比舊藥昂貴得多,而精神病的治療時間很長,所以令一般普羅大眾望門輕歎。
就算當局有意增撥款項去紓緩上述困難,相信也是杯水車薪,因為精神病的種類繁多,例如:抑鬱症、焦慮症、狂躁症和思覺失調(精神分裂),而求診的病人數目不斷飆升,使到原有的資源也不敷應用,簡直是捉襟見肘,分別負責七個聯網的精神科主管醫生,勢必難以安心怎樣運用政府口頭上應承的新資源,去購買最合乎公眾利益的新藥物。
無疑,這個方案的路線是正確無誤,但實際的操作則有高度的困難:譬如七個聯網各取所需,採購不同的新藥物,必會引起有關持分者的質疑、異議和抨擊。還有,重中之重是政府可以增撥多少真金白銀去採購新藥物呢?
精神科專科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精神科)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
更多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