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個案又輸入香港!繼去年(2022年)9月本港發現首宗猴痘輸入個案後,日前(4月20日)一名34歲男子外遊返港後,被確診患上猴痘。其實去年開始世界多地出現猴痘確診或疑似案例,爆發多以年輕男子患者居多,因應猴痘發展情況,本港已於去年10月開始為高風險群組提供接種猴痘疫苗的計劃。究竟此病有何症狀?若不幸中招,有何治療方法?
精彩節目內容推介:
猴痘再度襲港
去年9月本港發現首宗猴痘輸入個案,最近又有輸入病例。日前(4月20日)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公布,一名過往健康良好的34歲男病人確診猴痘。該名男子並沒有接種猴痘疫苗,於4月12日出現局部皮疹。由於病徵未有減退,4月19日向私家醫生求診,並於同日獲安排入住瑪嘉烈醫院作進一步治療。院方安排他入住隔離病房進行隔離,現時情況穩定。
初步調查顯示,他於潛伏期內曾有高風險接觸。根據病人提供的資料,他的一名密切接觸者近期有前往受猴痘影響地區(包括韓國及台灣)的外遊紀錄,並於4月12日開始出現皮疹。該名人士已被列為懷疑輸入個案,並已安排其入院作進一步治療及檢測。另外,該確診個案曾於4月4至5日到訪澳門。中心正安排病人的兩名同住家人進行檢疫並接受暴露後疫苗接種,他們暫時沒有出現病徵。流行病學調查仍在進行中。
猴痘:人畜共患病
猴痘,原有名稱為「Monkeypox」,去年11月世界衛生組織把猴痘重新命名為「mpox」,以免使用原有名稱被誤以歧視或帶有種族主義。它是一種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傳染病。1958年從研究用的猴子身上首次被發現該病毒,故此被命名為「猴痘」。
當人接觸受猴痘病毒感染的動物、或人、或物件後,便可能中招。人類如果被野生動物例如某些靈長類動物、囓齒動物和松鼠等咬傷或抓傷,或直接接觸其體液,都可能會受感染。長期面對面接觸引致的飛沫傳播,或直接的體液接觸,亦可能令病毒人傳人。
猴痘近年又成熱話
猴痘最早出現於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原扎伊爾),此症主要發爆在中非和西非。近日此症又再成為熱話,自去年5月中,世界衞生組織(世衞)接獲在不同國家/地方出現猴痘個案的報告,如英國、西班牙、葡萄牙、澳洲、比利時、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瑞典、美國等。這些個案大多數發現於向基層醫療或社會衞生科求診的男男性接觸者。世衞於同年7月23日決定將多個國家/地方出現的猴痘爆發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世界衞生組織曾指出,證據表明感染風險最高的是與有症狀的猴痘患者有過密切身體接觸的人群。去年歐美新增的個案多是年輕男性,且主要是男同性戀、雙性戀或男男性行為者。由於部分患者是男男性接觸者,病徵包括生殖器官破損,有專家推斷猴痘可能經性接觸而傳播。
症狀與天花相似
猴痘病毒潛伏期介乎5至21天,但通常為6至13天。其症狀與天花相似,但病情較輕微。感染後的數天,會出現發燒、劇烈頭痛、肌肉痛和淋巴結腫大。或許大家在網上見過一些患者身上長滿水疱、膿疱的相片。原來當患者發燒後約1至3天,口腔內會出現潰瘍,身體其他部位亦會出現皮疹。皮疹通常會於10天至兩星期內,從斑丘疹發展到水疱、膿疱,然後是結痂,而在身體所有部位的皮疹一般會同步發展。病徵持續14至21天,患者通常會自行痊癒。過去的猴痘爆發中,患者的死亡率介乎1%至10%之間。
如何治理猴痘?
猴痘的治療原則包括緩解症狀、治療併發症及預防長期後遺症。繼發性細菌感染應按需要進行治療。歐洲藥品管理局於2022年批准了一款名為「tecovirimat」的抗病毒藥物用於治療猴痘,但該藥尚未被廣泛使用。
接種猴痘疫苗
因應一宗去年9月的輸入個案,港府已啓動猴痘準備及應變計劃下的戒備級別。衞生署為高風險群組提供接種猴痘疫苗的計劃已於去年10月5日展開,高風險目標群組人士 (包括曾進行高風險性行為、負責照顧猴痘確診病人的醫護人員、處理動物傳染痘病毒的實驗室人員及當本港動物出現猴痘個案時有較高暴露風險的照顧動物人員)均可以自願形式接種猴痘疫苗。
現時,高風險目標群組人士可於衞生署轄下六間社會衞生科診所(灣仔男性社會衞生科診所、灣仔女性社會衞生科診所、油麻地男性社會衞生科診所、容鳳書社會衞生科診所、粉嶺社會衞生科診所和屯門社會衞生科診所)任何一間接種猴痘疫苗,無須預約。
相關診所查詢網址:
如何預防猴痘?
猴痘為其中一種傳染病,要預防中招,應先從減低受感染風險着手,包括避免與猴痘病人或有疑似猴痘皮疹的人士密切接觸或皮膚接觸、避免接觸猴痘患者使用過的物品等,若需前往受猴痘病毒影響的地方應避免與相關病人或動物接觸。期間如要照顧相關病人或處理動物時,要穿戴防護衣服和裝備,完成程序後亦要洗手等。亦要徹底煮熟所有動物產品方可進食,一旦有任何可疑病徵,應及時求醫。
資料來源:世界衞生組織、衞生防護中心
圖片來源:世界衞生組織、Flaticon、Pexels、Unsplash
更多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