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Web Interstitial Ad
新城健康+

18歲以下人士免費接種流感針 6類人獲資助私家診所打針

基層醫療-疫苗接種-流感針

夏季流感季節殺埋身!日前(8月24日)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指出,本地季節性流感整體活躍程度自7月開始上升,並已超越基線水平,表示本港已踏入夏季流感季節。為健康着想,大家還不盡快接種流感疫苗!

治未病-基層醫療-流感-疫苗

嚴重流感可致死

流感是一種由流感病毒引致的急性呼吸道疾病,病毒主要透過呼吸道飛沫傳播。患者會出現發燒、喉嚨痛、咳嗽、流鼻水、頭痛、肌肉疼痛及全身疲倦等症狀。 患者一般會自行痊癒,但免疫力較低的人和長者,一旦染上流感,可以引致較重病情,並可能出現支氣管炎、肺炎或腦病變等併發症,嚴重時更可導致死亡。嚴重感染或流感併發症亦有可能發生在健康人士身上。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資料,流感疫苗對65歲以下健康人士提供的保護效用可達 70%-90%。基於健康人士亦可能患上嚴重流感,因此除個別有已知禁忌症的人士外,所有年滿6個月或以上人士都適宜接種流感疫苗,以保障個人健康。

治未病-基層醫療-流感-疫苗

BMI越30成高風險人士

本港和海外的證據顯示,肥胖為嚴重甲型流感(H1N1)pdm09感染(包括需要深切治療或死亡)的獨立風險因素。由於甲型流感(H1N1)pdm09病毒為常見的季節性流感病毒,而BMI 30 或以上的肥胖人士被視為有高風險情況的人士,因此應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

相關文章:BMI超過27 患大腸癌風險增兩倍! 60%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

治未病-基層醫療-流感-疫苗

該優先接種流感針人士:

— 50歲或以上的人士
— 18歲以下人士
— 孕婦
— 醫護人員 (包括安老院舍和殘疾人士院舍的護理人員)
— 居於護理院舍 (例如安老院舍和殘疾人士院舍)的人士
— 長期病患者
— 家禽業從業員(減低同時感染人類流感及禽流感的機會)
— 從事養豬及屠宰豬隻行業的人士(減低同時感染人類流感及豬流感的機會)

相關文章:糖尿病加腎病 壽命縮短16年?! 中藥有效治療降血糖

治未病-基層醫療-流感-疫苗

應每年接種流感針?

在上一季度接種流感疫苗後建立的免疫力,會隨時間降低, 在下一季度可能會降至沒有保護作用的水平。

由於流行的流感病毒株可能會不時改變,因此流感疫苗的成分每年會根據流行的病 毒株而更新以加強保護。

此外,來季流感疫苗的成分亦可能與上季度的不同,故應每年接種流感疫苗。

治未病-基層醫療-流感-疫苗

6類市民獲資助免費打流感針

政府推行「政府防疫注射計劃」及「疫苗資助計劃」,提供免費或資助流感疫苗接種予6類合資格的香港居民,到參與計劃的私家診所免費打流感疫苗。

2022/23「疫苗資助計劃」的資助額為每劑260元,不同私家醫生的收費可能會有差異,有些私家醫生不會收費,有些醫生可能會就流感針收取額外費用。

治未病-基層醫療-流感-疫苗

治未病-基層醫療-流感-疫苗

合資格市民

— 50歲或以上人士

— 18歲以下的兒童/就讀香港中學的學生

— 智障人士

— 領取傷殘津貼的人士

— 領取社會福利署綜援計劃標準金額類別為「殘疾程度達100%」或「需要經常護理」的人士

— 孕婦

治未病-基層醫療-流感-疫苗

孕婦打針預防急性呼吸道感染

孕婦接種流感疫苗可減少孕婦及嬰兒患上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機會。世界衞生組織認為孕婦接種滅活流感疫苗是安全的,現時並沒有證據顯示婦女接種滅活流感疫苗(即使在妊娠第一期)會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

不過,由於減活流感疫苗含有活性病毒,孕婦不應接種減活流感疫苗。

懷孕並不是重組流感疫苗的禁忌症。如孕婦有疑問,可向醫生查詢。

治未病-基層醫療-流感-疫苗

接種流感針有用網址

參與「疫苗資助計劃」提供流感針的私家醫生
https://apps.hcv.gov.hk/Public/tc/SPS/Search

衞生署轄下的指定母嬰健康院
https://www.fhs.gov.hk/tc_chi/centre_det/maternal/maternal.html

流感疫苗接種計劃網站:
www.chp.gov.hk/tc/features/17980.html

***人體在接種疫苗後需約兩星期產生抗體,所以愈早打愈好。

必學!用醫健通搜尋接種地址

1.登上醫健通網站

2. 於「醫護專業類別」中點選「西醫」

治未病-基層醫療-流感-疫苗

3. 於「計劃」中點選「季節性流感疫苗 (SIV)」

治未病-基層醫療-流感-疫苗

4. 於「地區」中點選想搜尋的地區

治未病-基層醫療-流感-疫苗

5. 按「搜尋」

6. 醫健通會列出醫生名稱、診所地址、是否免費或要付疫苗價錢、可否用醫療券等資訊。

治未病-基層醫療-流感-疫苗


相關文章:長者醫療券如何用? 醫療券加碼可睇中醫牙醫、准夫妻共用




更多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