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身心健康密切相關,而痛症與精神健康狀況亦非常密切。有數據顯示約7成患有長期痛症的患者有焦慮或抑鬱的情況;而近4成患者更有中度至嚴重程度焦慮或抑鬱症。不少病人反映受痛症影響,他們的情緒、睡眠、學業、工作表現和與人相處亦變差。而病人過於專注在痛症都有機會放大對痛的感受,令身體難以調節去減輕痛楚,或以錯誤的方法去處理痛症,久而久之形成慢性痛症。
病人感到懷疑人生
物理治療師除了希望減輕病人的痛楚,提升身體機能之外,亦希望病人的精神健康狀態可有所改善,令病人真正的重回健康生活。日常診症中,常有患有長期痛症的病人,受數月數年的痛楚折磨而影響身心,他們曾接受各種不同的物理性檢查(Physical examination)和各式各樣的治療方法,惟沒有改善情況而令他們非常沮喪。有時候,一切正常的化驗結果、未能解釋其痛楚的影像報告、或不了解其身體情況的家人、上司以至醫護人員,更令病人感到迷惑和痛苦,同時病人還有機會陷入自我懷疑,甚至相信自己情況只會繼續惡化。
首次見面未必剖白身心狀況
一般而言, 物理治療師會對患有長期痛症的病人作詳細檢查,包括了解其痛症的發病經過或受傷過程、有否特別動作或姿勢會影響其疼痛程度(如彎腰、長期坐、使用電腦等等)、病人使用的痛楚應對方法是否正確(如錯誤使用冷熱敷、過長卧床休息等等)、會否影響睡眠或情緒等等。亦需排除嚴重情況(Red flag)如癌症、骨折、中風等因素。物理治療師一般都會詢問病人有否特別病史。事實上,在容易被標籤化的香港社會,甚少患有精神科疾病的病人會在第一次見面時如實回答其精神科病歷及用藥歷史,使治療師未必能清楚了解其身心狀況。
臨床檢查原則:「觀察,感受,動作」
在臨床檢查的過程,物理治療師會以「觀察,感受,動作」(Look,feel,move)的原則去進行檢查。物理治療師會仔細觀察病人的身體姿勢、精神狀況、有否過份保護或避免使用痛楚部位、有否手震、遲發性運動不能(Tardive dyskinesia)等不自覺行為。在做觸診過程,物理治療師除了會確認病人疼痛的位置和嚴重程度之外,亦會留意病人會否有反應過大或肌肉保護性痙攣等等情況。動作測試方面,物理治療師會協助病人進行一系列的主動及被動動作去了解其肌肉力量、神經系統張力、關節鬆緊程度及病人能否放鬆協助檢查等等。
一同制定合理治療方案
綜合以上的檢查結果及放射檢查或病理報告(如有),物理治療師能初步得出物理性診斷(Physical diagnosis),常見的身物理性痛楚原因有發炎、過緊、不穩、肌肉力量不足、控制力不足等等。物理治療師會向病人分析其問題的可能成因,亦會和病人一起制定合理短期及長期目標,如短期內減低站立時的痛楚、半年內嘗試重拾長跑的習慣等等,並就此制定出作雙方都理解及同意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