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很多女士最怕遇上的事情,其實肥胖有很多成因,養和醫院外科專科醫生唐琼雄指出,大部份人認為減肥只需要節食,以及做運動便可,但其實如果肥胖問題已達至影響健康的程度,便需要外科介入治療。到底外科可以如何治療肥胖問題呢?
主持:今天邀請了養和醫院外科專科醫生唐琼雄醫生解構肥胖迷思,從沒想過肥胖和外科專科有關,箇中原因究竟是甚麼?
醫生:不少人對肥胖和外科介入治療充滿迷思,部分病人來求診時或會問:「處理肥胖問題,節食和運動不就可以了嗎?」。其實肥胖有很多成因,病人需要知道成因及引致的健康問題,若果影響健康,外科醫生其實可介入制定治療方案。
主持:坊間有很多減肥方法,我亦曾聽過有手術可以減肥,你的病人是否也經常問這些問題?
很多病情由肥胖而起
醫生:是的,部分病人或從網上資訊知道坊間多種減肥方法,譬如代餐、食用補充品、運動減肥等,但試過很多方法後都未成功,最終求醫,希望了解如何透過外科診斷及治療有效地幫助減肥。要利用手術減肥必須注意,不是簡單增重數磅便立即做手術,這是錯誤想法。如果肥胖的影響,已經引起其他疾病,如血壓高需要服藥,甚至睡眠窒息症或因年長令脊骨不能承受體重,若出現各種健康問題,代表肥胖已是一個「病」,而非出於美容、外觀的考量。
主持:要實際地處理肥胖衍生的問題,外科可如何介入?
醫生:例如病人因肥胖而導致膝關節出現問題,醫生先要處理的是幫病人控制體重而非置換膝關節。外科介入可以藉著幫病人控制體重,其他疾病可能亦會隨之解決。
主持:從外科的角度出發,當病人的肥胖問題屬病理性,需要透過外科來處理肥胖問題,一般有什麼方法?我曾聽說有人會「縮胃」,以限制進食量,縮少胃袋看來是減肥的好方法,事實是否如此?
縮胃未能完全解決問題
醫生:其實運用手術來治療肥胖問題的方法很多,亞洲人和外國人的體質略有不同,所以醫學界一直在改善手術、研發更新的技術,針對不同體質的人士制定最合適的外科手術方式,更有效醫治肥胖或代謝病。
所謂的「縮胃」手術,就是將胃部縮小,減少食量,「縮胃」不只是體積上的縮減,同時會減少胃底部分分泌影響食慾的荷爾蒙,當病人完成手術後,便不會經常肚餓想進食。
部分人手術後仍會出現反彈的情況,醫學界發現部分病人單單接受「縮胃」手術並不足夠,有機會手術時需要將小腸繞道,令食物進入食道後,只經過小部分的胃部,較快到達遠端小腸。上述的手術概念,不只是縮小胃部的容量,令人減少進食,而是直接改變腸道結構,從而改變腸胃分泌的荷爾蒙量。胃部和腸道除了是消化系統外,同時也是內分泌系統,因為腸和胃也會分泌荷爾蒙,改變腸胃結構後,荷爾蒙分泌也會跟隨改變,令身體控制能量吸收的機制亦改變,致食量下降,變相助病人減重。
袖狀胃手術或有胃癌風險
主持:你說的是從根本解決問題,令荷爾蒙轉變,從而改變病人的食慾,有助減低不停想進食的慾望?
醫生:有病人手術後,其行為和思維也出現改變,這是源於荷爾蒙轉變,病人不會再因肚餓而按捺不住找食物,即使一個人靜下來,也不會因為不進食而感到不舒服。
主持:唐醫生,外科介入肥胖問題,除了胃部手術,還有什麼手術治療方法?
醫生:最普遍的手術方法是腹腔鏡縮胃手術,又名「袖狀胃」切除手術,即是將胃袋整成衫袖的形狀,猶像香蕉形。近年在亞洲發現一些患有較嚴重代謝病的病人,譬如罹患糖尿病十多年的病人,已注射胰島素多年,若想根治問題,不再打胰島素,原來通過改動小腸結構,能明顯加強代謝作用。例如將空腸(近端小腸)做繞道改動,直接將食物由胃送到遠端的小腸;或是將十二指腸直接接駁小腸,將遠端小腸縛上胃部,發現治療效果良好。
以往只有兩種手術方法,包括「袖狀胃」和「胃繞道」,但「胃繞道」的缺點有兩個,第一是病人一生都需要服食維他命補充劑;第二是剩下的胃部如有隱患會很難發現,由於亞洲人的胃癌發病率高,有可能得了癌症也不知道。
近年發現,「袖狀胃」切除手術,除了令減重效果更顯著,可同時提高其他代謝病的治療效果,較有效減少出現復胖,有助治療糖尿病或血壓高,甚至媲美「胃繞道」手術的成效,相對更適合亞洲人的身體情況。
病況輕微可考慮減肥針
主持:還有其他外科手術方法治療肥胖嗎?
醫生:另外一種方法,將小腸接駁到袖狀胃的袖尾位置,此為「單吻合口胃繞道手術(One Anastomosis Gastric Bypass)」,國際間正慢慢接受這種相對更容易的手術,效果亦更顯著。原理是食物到達胃部,只經過小部分的胃部,然後直接到達遠端小腸,當食物更快到達遠端小腸,遠端小腸的腸壁會分泌荷爾蒙,該種荷爾蒙會令血糖和血脂的代謝更佳。
因應以上的原理,近年醫學界亦推出「減肥針」的治療方法,令想減肥又不想做手術的人有多一種選擇,相對較適合一些只需輕量減重的病人,原理是透過注射人造腸道荷爾蒙到體內,這種方法同樣可令遠端腸壁分泌出荷爾蒙,現時只有針劑療程,口服版本仍在研製中。
主持:要令腸道長期有足夠的荷爾蒙,病人是否需要長期打針?
醫生:無錯。暫時市面上有兩款「減肥針」,一款是每日注射,就像糖尿病人每天要打糖尿針一樣;另外,亦有新的針藥主要用來醫治糖尿病,一星期注射一次,相對更易令病人接受,加上針頭很細,基本上不會感到很痛。
外科治療肥胖有風險
主持:不論是手術還是打針,對身體有什麼影響或副作用?
醫生:不論打針或手術都有風險,針劑治療風險相對較低,但也有機會出現胰腺炎、作嘔作悶、腸胃抽筋等副作用。手術始終是入侵性治療,風險包括駁口滲漏、手術期間出血或引致潛在併發症,惟機會率不算高,例如駁口滲漏的風險,國際數據顯示為5%。
主持:始終手術是改變身體結構,除了擔心手術風險外,長遠病人會有任何永久性的影響嗎?
醫生:的確手術後可能會有後遺症,但風險不算高,其中一個為「傾倒綜合症」(Dumping syndrome),即是病人進食,有時可能會出現冒汗、心悸等問題,但只屬極少數,而且可自行康復,長遠不會持續出現進食時感不適的情況;另外,手術後部分人會脫髮,約有10%的病人,手術後第3至第9個月會增加脫髮風險,但服用維他命補充劑後,一般術後9個月便會有所改善。
主持:那麼打針的情況又如何?不論是每日打針,或一星期注射一次,對身體有否特別影響?什麼人不適合針劑治療?
醫生:日常多作嘔作悶、有胰腺疾病的病人,一般都不建議針劑治療。另外,精神狀態、情緒控制不理想的病人亦不建議,因為針劑治療講求自律性,病人需要有系統地管理自己的飲食,適時自行打針,生活有節制,才可發揮最佳效果。
主持:運用任何方法減重前,都可以跟醫生好好商量,謝謝唐醫生,下次有機會再談,再見!
唐琼雄醫生
Dr. TONG King Hung
養和醫院外科專科醫生
-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香港大學外科碩士
- 香港大學哲學博士
-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員
- 澳洲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
更多相關文章: